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日系车似乎没有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曾经在中国畅销几十年的日系车,如今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曾经让中国消费者印象深刻的省油、耐用、保值的标签,现在正在被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和自主品牌的“配置低、安全性不高”所替代。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销量不断下滑,2022年同比下降10.3%,市场份额跌破了20%。日系车在中国的衰退,不仅是因为消费者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还因为日系车在技术路线上缓慢反应,错过了智能化、新能源化的市场机遇。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日系车的产品配置和技术水平也不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随着国产汽车的蒸蒸日上,日系车的市场份额将继续收缩。这一切都预示着,日系车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
丰田作为“日系一哥”,去年在华销量微跌0.2%,但这已经是其10年来在华销量首次同比下滑。相比之下,本田和日产的颓势更为明显。
丰田、本田、日产以及马自达在华销量的一季度同比均处于下滑趋势,其中马自达跌幅最高,丰田为14.57%,本田为37%,日产为36.8%。这表明日系车在国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增长相对疲软的阶段,消费者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日系车多年来以来的正向标签,在眼下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了“号召力”。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来说,甚至都谈不上“吸引力”。
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直在下滑,而产品失去原有优势、陷入舒适区、未能及时转变发展方向等都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日系车的“耐用”、“保值”和“省油”等特点一度是它们在国内市场的优势,但随着国产车质量的提高以及混动的兴起,这些优势已经逐渐被削弱。此外,日系车的漆面薄、钣金差、动力弱、安全性不好等问题也已经成为消费者的共识。
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直在下滑,而产品失去原有优势、陷入舒适区、未能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国产汽车的生产线不断升级、汽车配件的不断改进以及混动的爆发,日系车的耐用、保值、油耗低等标签已经逐渐消失。同时,日系车在漆面薄、钣金差、动力弱、安全性不好等方面的问题也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了不满。
虽然日系车开始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例如深入了解中国市场、推进电气化进程等,但是它们在一开始就已经失去了机会。丰田作为全球销量最多的车企,选择了氢能源动力作为赛道规划,虽然占据了全球48%的氢能源专利,但储存、运输、安全等问题导致氢能源车未能成为市场“主流”。在混动方面,虽然丰田和本田的混动技术在平顺性、性能、油耗等层面表现不错,但是比亚迪DMi、吉利雷神、长城柠檬DHT、传祺钜浪等自主品牌的混动技术也同样有着不俗表现。
丰田社长佐藤恒治在今年四月表示,丰田在纯电汽车的开发方面失败了,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相比之下,本田和日产的电动化步伐更为落后。因此,日系车需要在技术路线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创新,以及更加深入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重新在中国市场获得竞争力。
中国汽车品牌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然而,日本汽车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占据着优势地位。尽管在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了快速衰退期,但是日本汽车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国产汽车品牌正在走向世界,这一趋势在近年来尤为明显。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产汽车的产品力也在逐年提升,无论是在智能化、动力还是外观设计等方面,都更加贴合国人的需求。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过去三年是国产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的时间段,2022年更是新能源汽车爆发的一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渗透率达到了27.6%,提前三年完成了新能源渗透率目标。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中,国内乘用车分别实现销量2017.8万辆、2148.2万辆、2356.3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别约为124.6万辆、333.4万辆和65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6%、167.5%和95%。
不仅如此,在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国产汽车品牌也在向日系车发起挑战,不断向全球舞台进军。随着国产品牌们出海战略的接连打响,国产车的质量和性能,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中国2023年第一季度汽车出口数据显示,国内共出口106.9万辆新车,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
面对国产汽车的快速崛起,日系车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应对。丰田新任社长佐藤恒治曾表示通过bZ4X车型的开发,丰田汽车有必要对业务结构重新思考,要在中国建立全新的研发体制以扭转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颓势。且在四月份,丰田成立了新的部门,专注于纯电动汽车的研发生产,其目标是到2026年年产150万辆电动车。本田中国也在今年对组织架构和内部人事进行调整。如新设电动事业开发本部,针对中国市场,本田将生产战略规划和生产技术规划的职能合并,强化在中国生产领域的战略运营体制。
然而,日系车企们要摆脱困境并非易事。虽然在国内已进入了快速衰退期,国产汽车开始主导国内市场,但日系车在全球层面仍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因此自主车企们应当再接再厉,争取在对手“茫然之际”,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