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宋阳:舱驾融合怎么走

IP属地 四川达州 编辑:赵静 汽车商业评论 时间:2024-07-09 21:12:07

撰文 / 宋阳(知行科技创始人兼CEO)

编辑 / 戈 弋

设计 / 琚 佳

随着汽车市场内卷的加剧,降本成为车企的重中之重。而英伟达、高通等公司的智驾芯片算力的增加,使得原本独立的座舱域和智驾域整合至同一单板,甚至同一芯片成为可能,从而实现软硬件成本的降低和设计的简化,不仅让应用部署更加灵活,还大大拓展了跨域交互的想象空间。

6月15日,在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知行科技创始人兼CEO宋阳发表了题为《舱驾融合,破局至卷时刻》的演讲。

宋阳认为,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融合有极大的可能会成为一个终局。

知行科技以开发域控制器为主要业务,可以提供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车端,可以覆盖L1-L2++全栈量产能力,提供极具性价比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有很多客户都实现了量产。

宋阳认为,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依然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核心点;在海外,自动驾驶面临法规和认证的挑战,场景挑战,以及数据法规和防隐私泄露方面的挑战;舱驾一体带来成本的降低和通信延迟的极大优化。他希望大家一起打造生态圈,实现共赢。

以下是宋阳的演讲实录,此处略有删节。

大家好,我是知行科技宋阳。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舱驾融合,破局至卷时刻》。

知行科技是2016年成立的公司,成立之后不断开发域控制器平台与前视一体机;我们推出的第一个域控产品是与合作伙伴一起合作的SuperVision,现在花更多的精力研发iDC系列,iDC系列是行泊一体的域控制器平台,我们目前也在预研舱驾一体平台的产品。

去年年底我们通过港交所上市的流程,成为一家港股上市的自动驾驶企业。明年年初,我们将落成新的研发基地与生产基地。

投资人方面我主要介绍一下产业资本,包括理想汽车、HL Klemove及科大讯飞。两个月前,我很高兴地邀请到认识20年的老同事蒋京芳女士作为知行科技业务负责人。

技术研发与量产

经过8年的发展,我们目前可以提供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车端,可以覆盖L1-L2++全栈量产能力,提供极具性价比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我重点提一下软件中间件与算法,软件中间件支持多系统及不同的平台,支持全周期的OTA服务。

算法方面,知行科技有自研的图象感知算法、超声波算法、毫米波雷达算法以及融合算法。最后这一整套解决方案可实现包括基础行车、泊车、环视、NOA等功能。云端方面知行科技主要做数据采集、仿真、算法训练。我们做了数据采集之后,把数据进行清洗,在云端进行仿真、模拟,再传输回来,形成优质的数据库。

随着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我们形成了四大系列,绿色的是基础行车,我们叫前视一体机。蓝色是行泊一体的域控制器,它基于TDA4,加上NPU算力拓展,带红色标识的是使用国产系列芯片的平台。再就是限定城区,这也是一个热点,目前车企可以在不同的城里面进行开城。iDEA系列产品,是我们将来规划比较重要的一个产品,也就是舱驾融合的产品。

从2020年开始,很多客户都实现了量产,包括国内一些头部的客户,如吉利、奇瑞、长城、东风等19个客户。陆陆续续不断地在给我们很多新定点,目前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定点车型陆续推向量产。

这是我们过去已经量产的产品实车演示,包括自动泊车,记忆泊车,带高精度地图和精简地图解决方案的导航辅助驾驶。

研发方面,知行科技不断投入打造核心的能力,尤其是去年成功上市之后,基本解决了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自动驾驶是非常烧钱的,之后我们在全面自研能力,包括制造和前沿技术开发,重新投入了更多的资源。这里面包括什么呢?

首先是刚才提到的软件中间件和算法方面,我们会做进一步的迭代优化。

制造方面,2018年知行科技就有了制造工厂,去年和今年投入了新的全自动域控制器组装线。

前沿技术方面,我们在BEV+Transformer投入更多的算法研发者和更多的数据资源。

大家都知道,从2018年开始,中国汽车主要销量增长都在海外,知行科技对海外的布局做得比较早,现在知行科技在德国的康斯坦茨已经建立了海外研发中心,主要目的协助中国车厂出口海外。为什么设在欧洲,因为欧洲法规可以覆盖美日韩这些国家之外的基本上所有国家的法规。我们通过欧洲的研发中心,现在可以把数据进行脱敏回传,供算法更新。我们在全球也布了服务网络,包括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地区。

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数据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售后服务的问题,同时我们会采集一些特殊的场景。在海外,每个国家可能都有特殊的场景,有些场景可能在国内根本看不到,有些泊车车位在一些国家是网格线,甚至是一些磁钉。

跟上智驾智舱的趋势

趋势一: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依然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核心点。

自动驾驶渗透率逐年提升,今年预测会达到48%,这也是行业的预测。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一样,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购车的决策依据。

当我们谈论国内竞争很激烈,有各种卷,究竟卷什么东西?

首先是领先的功能,包括导航辅助驾驶、通勤模式、停车场领航。

其次是先进的算法,包括BEV+Transformer,端到端的大模型。

目前的数据还不能在车厂之间、系统供应商之间进行共享,每家都在重复采集数据,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浪费。如果这些数据集合起来训练算法,会让中国自动驾驶更加快地跑在世界前列。

我们做这些事情,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极致的体验,包括极致的人机交互,拟人化决策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知行科技对智能驾驶市场,在内部做了很多的讨论,我们把主机厂的需求、主机厂对系统成本的要求,知行产品战略怎么做,市场主要车型是什么,我们自己做了什么,做了总结,分成四种。

第一种,基础行车,符合安全性法规的事情。这是通过毫米波雷达,或者毫米波雷达加上单个摄像头实现基础行车功能。主要是对一些价格比较便宜的入门级车型。目前这个市场已经以摄像头解决方案为代表,存在着非常激烈的价格竞争。

目前我们看到有些公司带摄像头的系统价格是500元以下了。但是这个市场还是有很强劲的增长,更强的增长在海外。我们在海外要对这个产品做积极的布局。

第二种,高速领航和记忆泊车,这两个放在一起的,是中小算力的平台,大概是40TOPS以下的平台,价格是15万元以下。

第三种,算力80-128TOPS在限定城区,车厂所能接受的价位略高,这个价位的平台要求实现比较顺滑的NOA与更高级的泊车功能。

第四种,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需要很大改善的就是全场景自动驾驶,这个场景车厂只在高端车上用,成本大概2万元左右。知行科技也在持续在这个级别的车里面做一些部署,包括端到端预研,搭载BEV+Transformer模型的产品今年会在一些车上量产。

趋势二:海外智驾开发挑战,海外车厂也需要这些功能。

1、法规和认证的挑战。法规方面包括欧盟要求的安全性法规,最主要就是GSR,要通过五星级安全车的标准。

2、场景挑战,以智能限速功能需要在29个国家对于标识识别率大于90%。

3、数据法规和防隐私泄露非常重要,知行科技在GDPR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目前这个标准已经通过了。

趋势三:舱驾一体。

直到今天,很多的车都是座舱一个控制器,泊车一个控制器,行车一个控制器,随着智驾和座舱的发展,实现了两个一体,或者是舱泊一体,或者行泊一体,最终是舱驾一体,通过把多个芯片变成一个芯片,把多个盒子变成一个盒子,节省这个给车厂带来很大的成本。还会带来更高效的通讯,更优秀的用户体验,更高效的空间利用,更方便的OTA。

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融合有极大的可能会成为一个终局。它会带来成本的降低和通信延迟的极大优化,打通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给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简单看一下它的架构设计,从成熟度来讲,智能座舱底层成熟度远远大于智能驾驶,智能驾驶目前的框架是新兴阶段,各类芯片,各类操作系统都是处于竞争的状态。

从性能方面,智能驾驶的要求会更高一些,它会对功能安全、实时性、数据加密、通信等方面要求更高。它的开发难度也更高,智能驾驶中间件一方面要跟随算法的快速迭代和灵活扩展,另一方面也要与硬件实现解耦。

大家可能有一个问题,在驾舱融合的时代,哪类公司会存活下来,哪一类的芯片是我们要选择的合作伙伴?

未来,舱驾融合的产品需要三个方面。

1、单异构分布的SOC,同时支持AI、CPU、MCU。

2、支持多种大模型,包括BEV+Transformer。

3、Hypervisor和虚拟机监测器等运用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有效的实现系统资源整合和隔离,实现行泊、软硬、舱驾一体。

知行科技发展8年,累计了一些核心能力,包括全栈的行泊量产解决方案,包括自研硬件、软件中间件能力,也包括不断一个个项目推向量产过程中所积累的量产经验,由于先进的制造中心,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海外布局和出海能力。

有了这些能力还不够,我们非常希望和业内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一个生态圈,尤其是刚才提过的,我们在数据方面是否可以考虑一下,我们能不能共享,怎样共享,我们一起把中国的智能驾驶,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