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特估”概念股,中国长城(SZ000066,股价10.98元,市值354亿元)最近一个月的股价表现不太令人满意。今日(5月12日),公司股价收于10.98元,跌幅为1.96%,相比3月高点,已跌去了约四分之一。
业绩可能是中国长城股价不太给力的因素之一。中国长城年报显示,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40.27亿元,同比下滑21.155%;归母净利润1.2亿元,同比下滑了79.87%。
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央企分拆子公司独立上市得到了国资委等多个单位的支持。中国长城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子”)旗下的控股公司,也曾推动子公司长城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信息”)拆分至创业板上市。不过,中国长城在4月底披露年报的同时,也宣告撤回了长城信息上市。究其原因,还是与中国长城的业绩下滑有关。
研发投入创下新高
中国长城主营业务包括计算产业、系统装备,产品涵盖芯片、台式机、笔记本、服务器、网络交换设备和应用系统等。2022年,公司核心业务营收均有下滑。其中,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板块实现营收86.18亿元,同比下滑27.90%;系统装备板块营收为45.30亿元,同比下滑5.06%。
对于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国长城表示,信创市场周期性调整,存量市场替代接近尾声,新市场未形成规模,有效需求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受国际局势影响,国际市场风险挑战加剧,公司国际业务订单、收入出现下滑;受国内环境影响,多个计划内大项目招标推迟,生产交付受阻,市场拓展受限。
不过,在业绩下滑时,中国长城综合毛利率有所修复。2022年,中国长城整体毛利率为25.2%,较上一年度增加4.3个百分点。中国长城表示,毛利率的提升得益于产品销售结构进一步优化,新产品、高毛利产品收入占比提升;原材料采购降本工作成效显现,营业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占比下降。
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中国长城近几年选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18年至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6.45亿元、8.49亿元、10.02亿元、12.47亿元和13.22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9.85%、28.96%、18%、24.45%和5.98%。中国长城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李璇也在5月4日的业绩说明会上向媒体表示,中国长城正调整研发体系,重组长城研究院,围绕强基构建多能力中心研发体系,打造能力型组织。
子公司分拆上市终止
当前,国有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高度重视,分拆也被视作破解国企低估值难题的解决方式之一。
中国长城自2021年起就着手推动子公司长城信息拆分至创业板上市。根据公司公告,2021年底长城信息上市申请获深交所受理;2022年9月,长城信息IPO“过会”。
不过,就在今年4月年报披露之际,中国长城却宣布了终止拆分。公司表示,因当期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公司业绩暂无法满足分拆上市条件,因此撤回上市申请文件。
作为中国电子旗下公司,中国长城也是市场热议的“中特估”概念股。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信创概念近期持续火热。中科曙光(SH603019,股价45.66元,市值668.5亿元)、深桑达A(SZ000032,股价31.65元,市值360.2亿元)、深科技(SZ000021,股价17.41元,市值271.7亿元)等都获得了不错的股价表现。相比之下,2022年度,中国长城股价跌幅为27.73%,今年3月以来,公司股价从最高14.8元/股再次下行,至5月12日报收10.98元/股,跌幅在25%左右。
据报道,对于公司未来发展,李璇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将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作为应对严峻复杂外部形势、谋求未来可持续发展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同时将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推进资本改革,实现业绩稳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