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入围参评央企好故事 | 氢氧动力推举火箭问苍穹

IP属地 北京 编辑:孙明 一座城市的新闻 时间:2024-08-07 19:14:53

编者按

日前,为充分展现中央企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担当作为,生动讲述新时代中央企业广大干部员工对党忠诚、不负使命的鲜活故事,展示提升中央企业整体形象,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营造良好氛围,国资委宣传工作局联合人民网、中国外文局新媒体国际传播中心策划开展了第七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暨AIGC创意传播作品征集展示活动。经集团公司推荐,六院报送的四篇故事作品正参与线上评审,院官微将陆续对报送作品及各单位挖掘出的精彩故事作品进行展播。

当飞机横跨南北,大巴车穿山过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映入眼帘。飞天的嫦娥、射日的后羿一座座雕塑林立,铭刻着卫星代号的纪念石遍布园区,无不彰显着发射场的赫赫战功。

1975年2月,国家计委、国防科委联合提出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第八次常委会讨论并通过了这份报告,很快报告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批准。就此我国卫星通信工程——“331”工程正式启动了。

1984年4月8日,在经历了第一次发射失败后,排除万难的长征三号成功托举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背后是艰辛的研制过程,特别是火箭的第三级动力装置究竟用常规发动机还是氢氧发动机,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

1978年8月,国防科委召开了规划工作会议。会议室里,专家们围坐桌前,有关三级发动机的争论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尖锐而有力的观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思想碰撞。

“采用氢氧发动机真空比冲可达450~470秒,比常规发动机高50%以上,优越性很明显!”

“氢氧发动机确实可以提高卫星的运载能力,但研制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难度大、周期长。”

“液氢液氧无毒,燃烧产物也无毒,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常规方案技术关键少、难度小、研制周期短,最稳妥!”

会议的结果是,国防科委将常规发动机作为第一方案写进了报批稿。

此时,时任试验卫星通信工程总设计师的任新民正在日本出差。当回国的飞机刚刚到达机场,得知这一消息的任新民心急如焚:使用氢氧发动机作为火箭的主动力装置是未来国际航天发展的趋势,研制成功后将极大提高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根据国家当前的能力条件,如果不能把氢氧作为第一方案,那以后氢氧发动机搞不搞得成,搞到什么时候,就很难说了。

抱定了要着眼中国航天未来发展需要研制发动机的决心,在决定氢氧发动机命运的碰头会上,任新民字字有力地说:“氢氧发动机这个台阶是迟早要上的!我们现在能上得去。我可以立军令状!”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马捷认真听取了任新民和与会专家的意见,将第三级使用常规发动机作为第一方案的“第”字改为“另”字。

就这样,氢氧发动机终于成为火箭第三级动力装置的第一方案。

肩负着责任和压力,中国氢氧发动机的研制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随着研制的深入,氢氧发动机的各种未知领域在研制队伍面前一一暴露出来。

在1981年10月下旬的长程试车中,发动机二次起动后仅58秒,燃气发生器故障,试车失败。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怎么办?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分析,研制队员决定再进行两次相关的研究性热试车以搞清故障机理。

1982年2月5日的清晨,顶着凛冽的寒风,时任设计室主任朱森元,设计员黄国璋、张必俊,一脚深一脚浅地爬上了结满厚厚积雪的陡坡,来到试验站五号台,开始了试车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次试车正常关机,在更换试验件时,黄国璋接过刚从发动机上拆解下来的燃气发生器,眼都不眨一下地反复调整着观察角度。突然,他发现喷注器面板上,喷嘴之间的金属面上布满一个个“冰峰”,喷嘴深深地埋在“冰峪”之中。

“老张、老朱,快过来看!”

张必俊疾步跳下导流槽,从梯子爬上来,惊叫着:“好家伙,这不是‘冰山’吗?!”

朱森元看了也连声说:“新发现!新发现!在高温燃气流动的情况下,能结成如此厚的冰层?!”大家对这个超出他们认知的新发现倍感疑惑,真想把它照下来。可由于事先没有申请,想留下照片是不可能的事了。

“没关系,我们现场画图!”于是,朱森元作文字记录,黄国璋和张必俊负责画图。

他们找来两块砖头,在太阳直射不到却足够明亮的地上将发生器架起一个合适的角度,让阳光射进出口管,以便能看见喷注器面板,并保持发生器轴向位置与试车安装位置一致。黄国璋先画,因为观看的位置太低,他索性趴在冻得硬邦邦的试验台上。朱森元心疼的脱下大衣铺在地上:“垫上点,免得肚子着凉。”嫌戴手套画不顺手,黄国璋干脆把它们扔到一边。为了用准确的位置和比例将冰层画出来,他看了画、画了看,反复核对,20分钟过去了,图才完成一半,而双手已经冻得紫红,关节也僵直了。

“老黄,你的手都冻僵了,我接着画吧!”张必俊同样扔掉手套,继续趴在地上画。朱森元的眼圈红了,他握紧了手中的笔又低下了头,进行最后的对照,一张燃气发生器喷注面结冰图终于完成了。这张手绘图成了解决试车故障的重要依据。

这只是我国氢氧发动机研制起步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在随后的攻关过程中,研制队伍先后攻克了次同步共振、缩火现象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1984年4月8日,随着震天撼岳的轰鸣声长征三号再战苍穹,开始了它的第二次征程,这一次,三级氢氧发动机一飞冲天,迎来了成功!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应用氢氧发动机的国家。

40年前那些激昂壮阔的故事从未远去,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永远是氢氧发动机研制队伍的精神坐标。新时代新征程,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氢氧发动机研制团队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的创新步伐从未停歇。探火、探月、中国空间站建造…….一系列任务的圆满完成让中国人迈向太空的步伐更稳更远。

马丽娜/文

冯春洋/编辑

王 勇/校对

李 莅/审核

张美书/监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