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地产&焦点财经
作者 | 王泽红
进入4月,财报季已过半,从目前已披露业绩的上市房企看,房企迎来最冷年报季,2024年盈利者凤毛麟角,与复苏的市场形成鲜明反差。
2024年经历三次降息,各地限购、限贷、限售、限价等陆续放开,首付降到历史低位,尤其是9月首提“止跌回稳”以来,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积极的变化。
进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好房子”国家标准也在3月底发布,成为当前楼市的关键词,市场信心正在逐步提振。
土拍市场率先回温,热门城市地王频现,如成都高新区新地王,刷新成都历史最高单价;北京海淀区新地王,楼面价每平10.23万元,成为北京首宗10万+地块,苏州和杭州也在3月拍出新地王。
在此背景下,房企的业绩也将迎来触底回升,中金公司预测2026年将成为开发业务的拐点,预计未来1-2年地产企业总体业绩基调仍在于消化历史包袱,但2025年开始恢复强度的企业或有望在2026-2027年开始率先呈现出业绩弹性。
克而瑞也指出,楼市的止跌回稳已经初现端倪。但是由于购房者的信心和预期仍在修复过程中,叠加企业库存去化压力仍未减轻,房企仍需积极应对。
这一点,从一些盈利房企刚结束的业绩会上,也能明显感知到,龙湖、华润置地和招商蛇口等就是其中的典型。
主动“踩刹车”,攻坚去库存
从当前的地产行业情形看,企业的生存仍是首要任务,而通过加速去库存,从而优化财务结构,已被幸存房企视为重中之重。
作为民营房企中“最具防御性开发商”之一,去年守住了千亿销售额,签约回款率也超过100%,管理层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直言2025年的目标还是继续攻坚存货去化。
这与其对市场的洞察与预判有关,近几年房地产开发业务规模持续下降,从最高峰的18万亿跌到去年9.8万亿,整个行业的容量少了一半。
在这种形势下,这家企业自2022年一季度起,就启动了一系列提前“踩刹车”的动作,认为只有提前踩刹车,才能更加从容应对缩表周期下的债务兑付,将债务安全作为第一位,优先于增量的投资。
财报显示,龙湖的可售货源超1600亿,相对比较充裕。据其管理层透露,今年去库存会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会大幅提升的传统行活能力,如在产品力打造、营销能力、服务标准等方面都会进一步迭代,不断提升竞争力;
另一方面,基于龙湖数字化的底层能力,今年会把所有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成立一些专职团队对包括商办、车位、现房等在内的项目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促进快速去化。
龙湖管理层认为,今年还是存在较多的机会窗口。
华润置地的重心也转移至了去库存,其管理层去年便提及这一点,认为房地产行业已全面进入存量时代,开发销售型业务过去有依赖增量的惯性思维。在今年业绩会上,再次强调去库存仍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行业的高库存压力依然存在,长期稳定依然需要重新建构一个大的商品房供求平衡关系。那么近期也依赖于商品房收储,房贷利率等政策的落地的节奏与力度。” 华润置地管理层指出。
招商蛇口也在处置存货降风险,去年计提资产减值及信用减值损失合计约60.34亿元,其中存货部分计提减值达35.75亿,占据一半。
这家央企近几年一直在修复资产负债表,据管理层解释,把一些不良的存货资产积极地进行处置,此次计提60亿元减值规模也是基于把一些风险给提前释放掉。
随着房企去库存的节奏加快,中金公司预测,到2026年房企货值结构会改善,毛利率可能开始修复,但结算规模料有所下行。
这也意味着,在持续“止跌回稳”之下行业或将迎来拐点。
2025年触底,2026年回升
春江水暖鸭先知,身处当中的房企,对于行业的变化感知最为深刻。在今年业绩会上,绿城中国管理层判断,行业规模可能会进一步缩减,但同时也看到市场逐步企稳的态势。
龙湖管理层认为,预计2025年市场整体下降的空间有限,但是不同城市、不同板块之间的分化会加剧,后续市场还是会依赖于整个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预期的变化,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今年以来,尤其是春节以后,房地产市场热度也在迅速恢复。” 华润置地管理层指出,得益于中央和地方的增量政策组合拳,去年四季度市场销售快速回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银河国际也强调,伴随着近期二手房交易价格回升,且中国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土地销售四季度以来保持强劲,中国房地产市场正趋于稳定。
在此背景下,部分房企业绩已可预见的出现向好趋势。
华润置地去年开发销售型业务营业额为2371.5亿元,结算毛利率16.8%,较2023年下降3.9%。但管理层预判,该业务的结算毛利率在2025-2026年会基本实现触底,而签约毛利已提前到2024年,最慢在2025年已经在持续往上走。
汇丰、华泰证券和花旗等机构预判,开发业务将继续对其盈利构成压力,但预计利润将在 2025 年触底、2026 年恢复增长趋势。
华泰证券的理由是,随着龙湖经营性业务持续构筑业绩基本盘,将一定程度上对冲地产业务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汇丰银行甚至直接言明,目前市场已经充分意识到短期的盈利压力,尽管时间被推迟到 2026 年,但龙湖最有可能出现 V 型盈利反弹。
对于这家挺进“决赛圈”的民营房企,这几家机构给予了极高的期待。
更重要的是,龙湖的动作也释放出一些信号,虽然还在“踩刹车”审慎拿地,但去年在“量入为出”的原则下,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杭州、西安、成都、武汉等高能级城市拿下9幅土地,新增权益地价51亿元。
今年一季度,龙湖又在上海、苏州获取了两幅优质土地。根据其管理层的表述,在开发板块仍将持续投资未来,在保障偿债的安全性前提下,还会择机获取新土地,并根据市场变化弹性供货。
显而易见,随着政策与市场共振、行业拐点可期的回温趋势下,一些房企也在同频回升,等待业绩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