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新车都没有备胎了?扎胎没气了怎么办?
在汽车技术日新月异、配置日益丰富的当下,车辆的内饰往往配备了大面积显示屏,人机交互系统也愈发先进。然而,有一个曾经的 “标配”—— 备胎,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早年,备胎是车辆不可或缺的部分,全尺寸备胎与正常轮胎无异,无论是大小还是品牌,遇到轮胎问题时可直接替换使用。但后来,备胎逐渐演变为非全尺寸,尺寸越来越小,轮毂也多为铁质。近几年,众多新车,尤其是新能源车,纷纷取消备胎,这背后究竟是何缘由?扎胎没气时车主又该如何应对?
一、新车取消备胎的原因
(一)使用率极低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机动车每年备胎的使用率仅在 7% 左右。现实生活中,大部分车主数年才会用到一次备胎,甚至有些车主直至车辆转手,备胎都未曾 “上岗”。这一方面是由于如今道路状况大幅改善,尖锐异物导致轮胎扎破的情况减少;另一方面,车主日常驾驶习惯的优化,也降低了轮胎受损风险。
此外,即便轮胎出现问题,相当比例的车主并不具备自行更换备胎的能力,不知轮胎螺丝的松紧方向,更别提顺利拆卸、更换备胎。同时,因疏于检查,备胎没气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下,有无备胎都需呼叫救援,备胎形同虚设。极低的使用率使得备胎长期闲置,占用车内宝贵空间,还增加车辆自重,导致油耗上升。对车企而言,取消备胎既能扩充储物空间,尤其是后备箱容积,又契合节能减排需求,毕竟当下车辆油耗的优化是点滴积累而成,每一项减重举措都意义非凡。
(二)节约成本
当下车市竞争白热化,车企必须严控成本以降低整车售价。虽说单个备胎成本不高,但加上千斤顶、轮胎扳手等一整套随车工具,成本便可达大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每辆车节省这笔开支,年产数万乃至数十万辆车,累计节省的资金相当可观。
(三)轮胎技术进步
随着轮胎制造工艺的提升,如今轮胎的可靠性显著增强,爆胎等严重故障发生率大幅降低。与此同时,防爆轮胎技术逐渐普及,此类轮胎在遭遇穿刺后,凭借特殊的胎壁结构,即便漏气仍能支撑车辆继续行驶一定距离,确保车主有足够时间前往维修站点,这也使得备胎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二、扎胎没气后的应对之策
(一)胎压监测与充气补救
现今多数车辆配备胎压监测系统,一旦胎压过低,系统即刻报警。车主发现报警后,若胎压尚未完全丧失,车辆仍可缓慢行驶,此时应尽快开往附近汽修厂充气。若车辆停放后胎压归零,配备充气泵的车主可自行充气,随后前往补胎店处理。充气操作相对简单,基本驾车者都能掌握,使用时需按照充气泵说明书连接电源、气门嘴,设定合适气压值即可。
不过,补胎液虽能临时修补小孔,但对较大破口或割裂伤往往无能为力,且部分补胎液使用后可能影响轮胎动平衡,后续仍需专业校准。因此,使用补胎液应谨慎评估轮胎损伤程度,若损伤严重,切勿强行使用,以免引发安全隐患。
(二)爆胎或严重损伤的处理
倘若遭遇爆胎,或轮胎出现长口子无法充气,这种情况较为棘手,自行处理难度大且不安全,建议呼叫救援。当前救援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多数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免费拖车服务,不少 4S 店同样有免费拖车项目,车主也可选择付费专业拖车机构。通常拖车距离不长,仅需将车辆拖至 4S 店或临近汽修厂,若非偏远地区,等待时间一般不长,基本能满足车主应急需求。需注意,爆胎或严重轮胎损伤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务必冷静应对,优先保障人身安全。
当然,若车辆常穿梭于偏远地区,如野外越野、偏远山区行车,几十公里内难觅汽修厂或救援力量,自行配备一套全尺寸备胎并定期保养检查,仍是最稳妥的预防措施,以防万一。总之,随着汽车技术与配套服务的发展,虽备胎逐渐隐退,但车主了解各类轮胎应急处理方法,关键时刻便能从容应对,确保行车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