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祭出两记“组合拳”,被打痛的李嘉诚,在交易即将达成的48小时前,突然表示反悔,决定推迟交易。是缓兵之计,还是真心悔悟?
近期,李嘉诚及旗下的长和集团犹如走在钢丝上,计划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将包括巴拿马港口在内的,四十多个港口权益交棒给美国企业。
这一操作可谓是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迅速引爆了舆论的怒火。从港澳办到《大公报》,纷纷对其喊话:及时回头是岸。
长和集团甚至以利润下降为理由,想用一种“甩包袱”的姿态,来平复外界的非议。然而,中方显然对此并不买账。对中国而言,此举不仅涉及巨额经济利益,还可能令国家安全面临不小的挑战。
为了警示李嘉诚和他的长和集团,中方祭出了两记“组合拳”:
1.要求国有企业暂缓与李嘉诚家族展开新合作,直接让他感受来自中国市场的寒意;
2.郑重宣布将对巴拿马港口交易启动调查机制,一旦发现垄断或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将果断叫停交易,并施以重罚。
中方的立场坚定且明确:坚决反对任何利用经济霸权打压他国权益的行为。外交部也站出来表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在密切关注这笔交易,确保市场的公平与社会利益的保护。不难想象,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中方已做好充分准备,随时出击,绝不手软。
此次风波可谓是给长和集团带来了极大的震荡。自消息披露以来,长和各大板块的股价如过山车般急速下滑。
3月底,长实集团股价惨跌近7%,和黄医药则更是跌去了将近8%。短短11个交易日内,长和集团整体市值蒸发超过781亿港元。连摩根士丹利也不再看好这位商业巨头,下调评级,直言其“政治风险溢价飙升”。
比起数字游戏后的巨大财产损失,更令人担忧的是交易的未来走向。如果这场注定无法善终的买卖被监管部门叫停,李嘉诚或将被迫吞下“不光赔钱还赔脸”的苦果。
一方面,中方的批评如同当头棒喝,也让他在资本市场的形象受到重创。另一方面,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继续推进交易,冒着得罪中国政府的风险;或者取消交易,损失数亿美元的违约金。
然而,就在交易前48小时,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出现了。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突然改口称,并未对全球电讯资产及业务的任何交易作出最终决定。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反转”,李嘉诚或许意识到,继续推进交易所需付出的代价。不过,这一举动也不免让人怀疑,究竟是长和集团的缓兵之计,还是真心悔悟?
毕竟,对于当前局势,李嘉诚确实需要三思而后行。根据目前情形,长和集团可能会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加大与中方的沟通力度,以期通过增加“国家安全条款”等方式来降低交易的政治敏感性。
此外,他们也可能考虑重新设计交易架构,比如引进第三方资本稀释贝莱德的持股比例。当然,完全撤销交易也是选项之一,但这意味着支付巨额违约金。
众所周知,如果美国成功掌控巴拿马港口,将在地缘政治博弈中获得重要筹码。巴拿马运河是全球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一旦被美方控制,中国的进出口货物运输效率可能遭到干扰。
而在拉美地区,美国也借此机会稳固其主导地位,从而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这无疑是中国在国际贸易和战略部署上无法忽视的潜在威胁。
因此,对于李嘉诚而言,现在并非孤立的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他必须做出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的选择。针对当前的紧张局势,李嘉诚若依然抱有侥幸心理,硬要推进这项交易,他的个人声誉和集团的未来将面临空前危机。
毕竟,在难得的和平年代,他有责任去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单纯地逐利而行。当置身利益与道义的天平之上,失去后者就如同无根之水,势不可久。
归根结底,商业决策不仅仅是公司盈亏的问题,它还承载着更大的价值观考验。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任何忽视原则的选择,都将被历史无情审判。
这一系列事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国家利益被侵蚀。我们需要采用更多前瞻性策略,以维护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和地缘政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