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400万个充电桩,为什么解决不了2000万电车车主的焦虑症?

IP属地 北京 编辑:陆辰风 汽车扒一扒 时间:2025-04-04 10:00:47

截止到2月底,国内市场的公共充电桩数量超过了383万个。

按照每个月增加10万+的速度来分析,截止到目前为止,市场中有超过390万个公共充电桩,另外,如果计算上8万个“共享充电桩”、4千多个“换电站”,整个市场能够提供给补能的基础设施数量,超过了400万。

去年年底,国内新能源车的保有量是3140万,其中纯电车的保有量是2209万。

按照比率来算,在不计入“私人充电桩”的基础上,新能源车和充电基建的比率,是7.8:1,考虑到混动车辆有发动机兜底的特性,本质上不用充电也不会影响使用。

真正和充电桩捆绑的是,2209万个纯电车车主。那么,充电桩和车辆的比率就是5.5:1。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比率并不算小,其实投射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呈现出充电困难的问题。

一个是,大多数人每天的用电量,不会超过10kWh,每天续航几十公里够用了,不少人日常充电,就是家用3.3kW、6.6kW的交流电充电,这已经足够了。

另一个,充电不是同时进行,且充电桩基本上都配备了双枪,也就是说整个市场的充电枪数量至少是800万把级。

本质上来说,更多电车车主用车,是没有焦虑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群,在特定的场景下会产生焦虑。

比如说,用车强度非常高的群体,买电车就是为了省钱。

我身边就有个别电车车主,每天穿梭于两个城市之间,用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跑业务,年用车强度在3万公里左右,此前加油、保养的成本在2万左右。

在换购电车之后的用车成本,控制在了5000元左右,每年压缩了1.5万的费用。这部分群体真的会有焦虑,因为真的需要每天充电,而且冬天的续航衰减的确明显。

另外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比如说十一、五一、春节等节假日,长途需求明显,而且车流量巨大,高速服务的充电能力跟不上,必然会促生充电压力。

但以上的两个点,都是极小概率发生的事情。

不过电车的这种充电难问题,只要发生一次就会产生焦虑,会给更多用户带来心理焦虑,所以我们一直在说这种焦虑停留在思维层面,而不是真正的使用层面。

数据统计,更多消费者每天的用车需求都在50km以内,真的只是日常上下班代步用,偶尔一两天的用车强度在100km、200km左右,目前的电车也都能应对,完全不是压力。

电车车主的焦虑,其实更多源自于一种对技术,对产品的不了解。当然,他们焦虑的点或许也不在续航本身。

比如说安全、着火、自燃,这些可能才是他们对电车的一种焦虑,回归到充电本质上,目前市区内的庞大、成熟基建,充电早就不是一种压力了。

毕竟每个人的用车强度,一年也就1万公里左右,分散在每天都不会有太大的用电量需求,更别说那些带着发动机的插混车型,所谓的充电、续航焦虑,都是自己给自己强加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