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3月28-3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年会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作为战略合作媒体,搜狐汽车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视频直播,以及短视频报道和参与企业嘉宾采访等环节。本次受访嘉宾是为纳芯微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
纳芯微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
出品 丨 搜狐汽车·
作者 丨 李德辉
“我一直在讲,卷代表有机会。” 纳芯微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认为,目前市场竞争的额激烈程度并不是坏事,而且也不会是一直持续下去的局面。
王升杨分析称:“这是一个产业发展阶段必然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问题。这个产业在快速变革,在变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看到未来的机会。所以大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市场竞争中来,试图通过一些更加积极的竞争策略获取未来的市场定位。我觉得这才是内卷最本质的原因。”
也就是说,市场红利吸引了更多竞争主体的加入,但是市场毕竟要追寻本身的发展效率和质量,势必就要融入更多的竞争要素,而非单一的产品价格。
对此,王升杨认为:“怎么不要让这样的卷持续下去,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还是要寻求差异化创新,尤其在芯片领域。”
“未来我认为我们要更多地去发挥贴近中国市场、贴近中国客户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做一些差异化的产品,只有通过把差异化的产品销售比例不断提高,可能最终才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局。”
除了上述产品端的差异化提升竞争力和产品溢价之外,基于硬件产品的规模经济属性,芯片企业想要做大做强,要在业务范围和客户范围上加大扩展力度。
业务层面,王升杨表示:“在一些像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这些新领域里面芯片的机会。确实,这些新领域也是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的领域,而且我们看到这些领域和汽车领域有非常好的产品互相的协同效应。”
客户层面,王升杨强调:“因为芯片是一个产业链非常上游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面,如果我们想要走到全球领导地位,你不可能单独靠经营一个区域市场,哪怕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但也不能只靠经营这样一个区域市场取得成功。”
官方信息显示,纳芯微主营业务是模拟和混合信号芯片设计。2024年,纳芯微营业收入接近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左右,出货量同比增长接近70%。具体到汽车领域,纳芯微的芯片出货量接近3亿颗,截至2024年底累计出货量超过5亿颗。其中,产品主要应用在汽车三电领域,比如主驱逆变器、车载充电机、电池管理等。
以下是采访速记(经编辑):
Q: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带动下,汽车芯片产业也享受到发展红利。那么,在全球市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地位是怎样的?在做大、做强的方向上,存在哪些挑战?
王升杨:随着这两年中国汽车产业链快速的成长,我们也看到给汽车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包括像我们这样的芯片供应商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芯片企业获得了快速成长。
就目前来讲,虽然中国芯片企业在整个汽车市场份额还不算特别高,可能还是在10%~15%左右,但是我们看到增速是非常快的,而且产品的品类覆盖已经越来越完整。就在模拟芯片领域,我们看到几乎国产芯片公司可以覆盖车上面绝大部分产品品类,而且我们在某一些产品品类上面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产品优势,不管是从性能、功能、市场上发货规模,甚至是大规模发货之后的市场表现,我们看到在某些品类上面国产芯片公司已经具备了不输于国外企业同等的能力和市场表现。其中,数字隔离器产品自2017年量产以来,累计出货量超过6亿颗,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结合纳芯微出货数据及第三方机构研报综合测算),稳居行业前列;栅极驱动产品自2020年量产以来,累计出货量超8亿颗,市场份额持续领先。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更多产品品类上面,中国芯片公司还是处在刚刚突破的阶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断地去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就您讲的未来的挑战,事实上也是围绕着两个方向。
第一个,我们现在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但是怎么样解决从有到优,怎么样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做到真正为下游客户创造价值,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这两年,大家知道汽车市场价格竞争非常激烈,价格竞争背景下面我们怎么提升产品的成本竞争力,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个,对于中国芯片企业来讲,我们除了服务好本土汽车客户之外,我们怎么走出去?怎么样能够扩展海外市场?也是摆在行业里面大家要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Q:去年在百人会上您曾说过一辆车价值大概900左右,我想知道现在已经提升到这个价值达到多少?未来还有多大提升空间?
王升杨:我们去年讲的900块钱应该是我们在规划中的产品价值量,实际量产可能还没有到这个数字。按照我们实际量产来看,今年实际量产的产品在一辆车可以覆盖600多块钱的产品价值规模,我们在规模中在研的产品,在一辆车价值规模已经可以提升到2000块钱人民币以上,这是我们现在在汽车里面最新的业务进展和产品规划情况。
Q:当下整车发展智能化同时,国家也在积极推动AI、机器人、低空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在这个趋势之下,您觉得芯片行业会有怎样的变化和调整?
王升杨:在一些像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这些新领域里面芯片的机会。确实,这些新领域也是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的领域,而且我们看到这些领域和汽车领域有非常好的产品互相的协同效应。因为它的整体电气架构跟一辆车差不多,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表示,汽车行业在AI时代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趋势——“在路上”是智能汽车;“飞上去”是飞行汽车、低空产业;“立起来”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侧面在讲其实它的电气架构跟车的电气架构是高度类似的。我们在车上很多基础的产品开发和技术积累,可以很快地移植到像飞行汽车、像人形机器人这样的应用场景上面。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应用场景还是会有一些独特的产品要求,比如说在人形机器人上面,它除了实现车的功能和性能之外,它对产品的集成度、小型化、低功耗它的要求比车更高。围绕这些新的应用场景我们也在积极地做很多预研和产品布局,我们也非常期待未来有机会能够在这样一些新的应用场景上面有更多的产品发布提供给大家。
Q:出海方面有没有一些进展?国产芯片出海会从哪些领域已经崭露头角,纳芯微出海情况怎么样?
王升杨:纳芯微一直坚定地要走全球化和出海的道路。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朴素的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的芯片公司如果真的未来有一天成长为全球的领导型企业,那我们一定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因为芯片是一个产业链非常上游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面,如果我们想要走到全球领导地位,你不可能单独靠经营一个区域市场,哪怕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但也不能只靠经营这样一个区域市场取得成功。
我们在过去几年一直坚定地做海外布局,我们现在已经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组建了自己的销售和服务团队,来服务海外客户。
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我们在出海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进展,尤其在汽车领域,我们现在和欧洲、日本、韩国非常多的汽车头部客户建立起了很紧密的合作关系。目前我们的产品也陆续在这些海外市场开始实现批量发货。我们看去年海外营收占比大概占到我们营收差不多10%多一点,我们看到未来几年这个比例应该会有机会进一步提升。
Q: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避免量增利减的困局?
王升杨:我们看到汽车全行业面临的问题可能都是这个,我们叫作增收不增利,看营收好像大家都在增,但是看利润好像就会比较惨淡。
第一个,这是一个产业发展阶段必然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产业在快速发展,这个产业在快速变革,在变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看到未来的机会,所以大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市场竞争中来,试图通过一些更加积极的竞争策略获取未来的市场定位,我觉得这才是内卷最本质的原因。我一直在讲,卷代表有机会,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怎么不要让这样的卷持续下去,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还是要寻求差异化创新,尤其在芯片领域。我们知道芯片国产化也就是从2018年、2019年之后,到现在五六年时间里面,大家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五六年时间里面,其实我们讲的芯片国产化大部分是在做对国外芯片原位替代,所谓原位替代就是pin 2 pin替代,这本质上是一个产品高度同质化的竞争。如果我们一直都是在这样一个阶段去做同质化竞争,我相信这个卷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未来我认为我们要更多地去发挥贴近中国市场、贴近中国客户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做一些差异化的产品,只有通过把差异化的产品销售比例不断提高,可能最终才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局。就纳芯微而言,我们一直在内部有一个口号,叫做围绕应用创新。我们一直鼓励我们的产品从原来的产品逐渐进入到差异化、自定义、创新性的产品,我们通过几年的努力,也确实看到了这类的产品现在布局得越来越多,我相信随着这些产品未来不断地推向市场,我们整个竞争格局和竞争态势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Q:纳芯微2024年的财报数据显示,净利润和毛利率受售价承压的影响而下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盈利目标和预期分别是什么?
王升杨:去年看我们营收状况确实这样,看营收在快速增长,但利润确实压力很大。整体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价格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持续下降;第二个,虽然竞争很激烈的环境下,但我们依然非常坚定地投入很多新的领域,做了大量的新的研发投入,这是造成去年营收状况最主要原因。
面对当前的状况,我们确实也有一些策略。
第一,我们不追求在现有规模,或者在较低规模下面的利润转正。我们期待在更大的营收规模上面的利润转正。我们还是希望通过驱动规模不断地增长,能把我们现在的研发投入和共性的投入打包,实现在未来更大规模上的盈利,这是第一个事情。
第二,我们在驱动从同质化产品到差异化、定制化产品转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转变能够有更好的未来利润表现。
第三,除了中国市场之外,我们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我们看到海外市场整个利润的空间和市场竞争状况比中国市场会略微好一些,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市场结构的变化,能带来我们更好的利润表现。
最后您问的问题,我们整个的利润转正计划,我们内部期待的是在明年,2026年能够实现经营性利润回正,在2028年,我们能够回到一个健康盈利的状态,当然是基于未来更高的营收增长和营收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健康盈利。
Q:在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纳芯微现有的芯片是否可以复用?
王升杨:其实绝大部分基础的技术架构跟汽车是高度相似的,所以很多技术是能够复用汽车的。比如说像我们看到汽车在非常快速地驱动48伏的电子电气架构,48伏电子电气架构是非常方便移植到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上去的。
在这样一些新的应用场景上还是有一些差异化的新需求,比如我刚才讲到的高集成度、小尺寸和低功耗,这可能是像人形机器人我们看到的新的挑战,它又会单纯的汽车芯片有一些不同,围绕这些市场还是会有新的技术探索需要做。
Q:去年几大协会发布一个声明,慎用国外芯片,是不是意味着在模拟芯片领域完全可以国产替代?
王升杨:模拟芯片领域工艺制程相对成熟,相比7纳米、5纳米、3纳米先进制程的数字芯片来讲,国产化的进展会更快,现在国产可替代性确实也会更强。但是不是现在的国产芯片已经完全能够替代国外芯片?我认为其实也没有。虽然我们在各个品类上面都已经看到了具备对国外芯片可替代性,但是不是在每个品类上都具备了高质量的国外芯片替代性,有一些品类现在是没有问题的,但还有很多品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并不觉得现在国产芯片已经能够实现100%对国外芯片替代,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认为这是时间问题,我认为我们对国产芯片发展还是非常有信心,假以时日,国产芯片一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能够实现更好地对国外芯片的替代。
Q:国产车载操作系统开源对于芯片厂商会造成哪些影响?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王升杨:我们看到这个行业里面新的趋势,这次百人会的主题叫做夯实电动化,推动智能化,智能化里面操作系统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领域。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做的主要是模拟芯片,我们和操作系统直接相关联性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看到确实对我们行业会产生一些影响。随着操作系统的开源,比如像昨天理想讲,他不光是操作系统开源,他还围绕操作系统提供了一系列的与之相搭配的数字和模拟的芯片平台参考设计。围绕着这样的一些参考设计能够让用户,不光是软件设计,也会让他的硬件设计更加标准化和更加便捷化,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新的趋势。
对于我们一个模拟芯片企业来讲,我们怎么样去和主机厂和操作系统公司做紧密地配合,能够帮助他们完成更加高效、更加有价值的完整的软硬件参考设计?这可能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我们最近也在积极地在做这方面的合作探索和努力。
Q:现在定制业务在整体里面占比大概是什么样的程度?包括定制化业务对对国际大厂竞争可能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王升杨:定制化的产品也是差异化和创新性产品的一部分,这两年我们纳芯微一直在鼓励的方向。
从营收角度来讲,今年和去年相比,比例并没有什么明显提高。因为这类产品往往都是难度比较高,开发周期比较长的产品,但是我们过去一年里面,确实和更多汽车产业客户做了更多定制化产品的合作。比如我们跟德国的全球汽车头部Tier 1大陆集团的合作。我们去年达成战略合作,做了一个针对汽车侧边碰撞场景的压力传感器芯片。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产品,因为它是一个汽车里的安全部件,也是功能安全等级要求最高的ASIL D等级的产品,大陆集团一直是这个领域里面全球头部的领导者。他们过往用的芯片大部分都是欧洲的芯片厂商去合作做定制开发的。他们去年第一次选择了一家中国的芯片厂商,就这样的一个非常高难度的芯片品类做定制开发,我们去年跟他们签署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我们整个的芯片开发已经开始在进行中,目前进展速度非常好。
除了大陆集团之外,我们也和非常多的国内汽车客户和合作伙伴做了类似在不同领域的定制产品的开发。这些产品我们相信在今年、明年陆陆续续会逐渐投入市场,它的营收占比应该会在后面几年里面有显著提升。
Q:您怎么看待AI定义汽车的说法?在这个背景下,作为芯片企业,会受到什么影响?
王升杨:AI是这两年大家非常关注的事情。
一方面,自己的企业积极拥抱AI,我们自己做了DeepSeek本地化的部署。我们尝试利用AI技术帮助我们做什么事情,比如我们用AI技术帮助我们做了一些内部知识库管理,确实提高了很多效率。我们最近也在看通过AI技术是不是帮我们做一些代码优化,仿真平台搭建,一些新设计的检查等等,我们在积极地探索各种AI能够帮我们做什么事情。
第二个,AI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机会?我们现在看到,其实AI的发展给模拟芯片还是带来了很多机会,一般来讲我们说AI大部分讲算力芯片,但是围绕着算力的增强,我们发现为算力芯片供电的电源类的这两年技术在快速演进,有非常多新的机会不断涌现出来,我们也围绕这些场景也在做一些产品布局,我们希望能够抓到AI带来的新的机会。
另外一个,前两年AI发展主要在算力侧,这两年我们看到AI在端侧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开始逐渐地显现出来。我们也在积极地探索在端侧应用场景上面我们有什么样模拟芯片机会,比如有非常多传感器的产品,围绕AI在端侧应用场景落地上面未来会有非常多可以做协同的机会,这是我们在AI上面看到的一些事情。
Q:为什么有人说模拟芯片是玄学?
王升杨:模拟芯片是个玄学这是相对数字芯片来讲,因为数字芯片设计基于标准单元库设计,最后输出的表现是1和0两种状态,所有东西都是1和0两种状态表示的,数字芯片其实是一个确定性相对比较强的学科,我们有非常成熟的软件仿真工具,我们可以对数字芯片在设计阶段,对于它出厂之后功能和性能表现有比较完整,比较成熟的工具能够做提前的预测。
模拟芯片为什么讲是玄学呢?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模拟芯片处理的是连续物理量的信号,虽然我们也有很多仿真工具和仿真模型,但是对于像有一些领域,比如EMC(电磁兼容性)性能,比如ESD(静电放电)性能,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非常成熟的工具能够在设计时候就100%可以预见它未来场景表现是什么样子,这里面有很多是需要靠工程师个人的经验来做判断的,所以就变成有很多人为要做判断的领域,大家觉得模拟芯片好像更难一点,是这样的原因。
我们确实看到在模拟芯片领域对人才要求是更高的,我们对有经验的工程师依赖是比数字芯片要更加高,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这几年也在积极去做人才方面的投入和储备,我们也期待未来中国模拟芯片产业链里有越来越优秀的人才能够在这个行业里面不断脱颖而出,助力这个行业不断地把产品做得越来越好。
Q:MCU芯片怎么样了?
王升杨:我们去年和一家投资的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实时控制的MCU的产品,主要是在一些能源相关的场景上面去替代原来的进口主控芯片,目前我们看到,整个进展还是非常不错的。首先从产品端,我们产品的开发量产非常顺利,目前我们产品从性能评估来看已经完全可以对原有的进口芯片实现替代,另外,在市场端我们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我们推出市场不到半年时间已经拿到很多头部客户项目的定点,目前正在量产导入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