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饱受市场争议的消费贷价格战被叫停,多家银行公开信息显示,消费贷利率已无3%以下利率。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3月21日印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额度,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最长期限可延至7年,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
政策一经发出,市场便出现了近10日的“消费贷盛世”,多家银行调节了消费贷产品的最高额度、贷款期限,甚至不少银行还下调了消费贷利率以达到快速抢客的目的。据观察,北京银行的消费京e贷在《通知》发布后“限量”调整至2.5%,之后则上升至2.55%,需要客户经理帮忙申请,自己申请只能达到2.65%;招商银行的闪电贷和民生银行的民易贷也调整至2.58%。
然而,3月31日多家银行收到监管通知,要求暂停审批年化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款产品优惠,这一新规从4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叫停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考量呢?
著名经济学者盘和林认为,消费贷回到“3”字头以上,体现了监管层两类担忧:一类担忧怕有人借着消费贷的钱,去投资股市楼市,另一类是担忧银行压低利率恶性竞争,消费贷利息收入无法覆盖资金成本。他认为这两项担忧加起来,其实是对现阶段银行过度追捧消费贷业务的风险担忧,现阶段国内银行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银行经常在一类业务上扎堆,以前是房贷,后来是经营贷,如今是车贷和消费贷,银行多,客户少,很多银行被迫卷入价格战,低利率便成为常态,所以,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出台了消费贷3%利率以上的政策。
消费贷“狂飙”,银行风控如何应对
根据2024年银行所披露的年报来看, 2024年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降至历史低位1.52%,主要因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及新发放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兴业银行等机构预测,2025年净息差可能继续下降10-15个基点,主要受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的滞后影响及潜在降息政策的影响。消费贷在贷款中的占比也出现明显上涨趋势,甚至在不少银行中成为零售业务中的大头。尽管存款利率也出现多次下调,但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有不少城商行和农商行保持3%以上的个人平均定期存款利率,因此负债成本下降有限,只能进一步压缩净息差。
其实早在2024年,消费贷也因“价格战”短暂跌至3%以下,但也仅是昙花一现,更多是银行为了吸引客户抛出的噱头,但实际审批下来的利率仍保持在3%以上,而本轮则是真真切切有不少网友拿到了“2”字头的消费贷。尽管政策开始要求消费贷利率上调至3%以上以遏制恶性竞争,但放宽消费贷规模、利率、额度,总是会让消费贷利率以不同形式走向下行通道。
从2024年银行年报中看出,尽管消费贷的规模出现大增,但消费贷不良率也有明显上升。尽管有银行主动收缩零售资产以优化资产质量,如平安银行2024年消费贷余额缩水13%,但这对其经营也带来了压力。
业内人士向表明,政策支持消费贷额度提升至50万元、期限延长至7年,可能会出现规模效应从而弥补部分息差损失,但其中潜在风险较大,一旦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以及外部环境变差时,不良贷款可能出现大幅增加,这可能使银行业近年来降低不良率的战略功亏一篑。
走访多家第一时间响应《通知》的银行,了解他们到底是“主动接受”(战略转型与效率优化的内生需求)还是“被动接受”(政策与市场竞争等外在压力)《通知》新规的?
目前不少银行已完成设立科创金融部,也加强了信用卡部门和零售信贷部门的业务交流,开始有意识地向高潜力、热门领域倾斜资源,例如这部分能快速响应《通知》的银行。由于传统的银行结构无法适应现代金融的发展,因此银行通过将组织架构扁平化、合并冗余部门和压降负债成本,来获取新业务,以应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这在行业内也已成为趋势,例如交通银行在2025年初裁撤了多地的信用卡部门,将它们合并到当地分行业务中,此类主动的内部管理优化,目标是通过降本增效维持银行的利润空间,这属于“主动接受”。
从2024年银行年报中看出,为了应对风险和政策要求,多家银行增加了拨备覆盖率,这将直接限制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因此他们只能调节人员、部门结构,与此同时又害怕在行业竞争中出现客户流失,部分银行被迫参与本轮“2.5%”竞争以维持市场份额,然而“实验”了一周后他们开始发现,现今的盈利不足以支撑他们进行这样的压价竞争,一旦这种产品长期化可能会产生存款和贷款利率倒挂,因此政策叫停也算是给他们一个台阶下。此外,居民的存款定期化导致银行被动吸收大量现金,库存超限压力显著,从2024年年报中看出,不少银行的存款增速都高于贷款增速,且定期化趋势明显,长此以往本就收窄的净息差将再被错配的存贷差拉垮,这迫使银行开始调整资金管理策略,“想方设法”创造贷款,这属于“被动接受”。
因此目前银行的战略更趋向于 “主动主导、被动补充”,通过科技金融、场景化服务、独特产品等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减少对传统息差的依赖,同时利用政策支持窗口,如《通知》中对消费金融额度、期限的提升拓展业务边界。
放宽消费贷条款后,就有不少人质疑,可能出现“享乐主义”型贷款,如一些面临裁员风险的人趁工资流水还在的时候贷出一笔钱来应对失业后的消费,银行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应对?
一股份行信贷部门负责人告诉,尽管银行的广告显示放贷最快仅需几十秒,还是那只是针对小额贷款,可以系统自动审批放贷,一旦贷款上升至10万级以上就需要人工和系统配合,放贷时间也会延长至几十分钟,人工和系统和结合审批大致增加了以下两个步骤:第一,对客户的行业风险预判。首先是客户所处的行业,接入对于该行业就业率、产能利用率、裁员指数等数据,建立对于该行业风险系数;再根据客户的信用信息、社保缴纳百分比等数据,对客户所在行业进行动态评级;最后对客户所在公司的新闻公告、资产状态、司法纠纷、股权质押、供应商欠款等数据评测客户就职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对于客户所在的行业和公司有初步的判断。
第二,对个人就业稳定性进行评估。 根据客户工资流水的监测,如该客户的工资流水时长、金额,工作职级,是否出现大幅波动等判定客户工作的稳定性以及流水情况;再看看客户在征信系统中是否还有别的贷款,是否是“突击“申请大额消费贷,同一企业是否出现多人集中申请贷款等情况,判定其裁员风险有多大,从而对该客户有初步的就业预警,其他审批流程则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他进一步表示,针对行业的差异化授信包括客群分层管理,例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央企客群,贷款成数属于一档,利率也会较标准范围有所降低,审批额度最高可以达到50万;互联网、金融业、科技类等前500强企业中高职级的员工则是第二档,利率一般在标准范围左右,审批额度一般在30万到50万区间;教培、销售岗等绩效浮动较大的岗位或行业则是第三档,利率一般高于标准范围80至300个基点不等,额度一般保持在20万以内,以此类推,当然这是针对首次申请的客户,如果客户信用和还款表现优异,银行也会适当再放宽。
AI追踪难破跨行壁垒,银行风控陷“堵漏”持久战
放贷后监管贷款去向也成了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不少股民反馈借消费贷炒股或者投资其他金融资产并没有受到银行的阻拦,只要绑定股票账户的银行卡不是放贷那家银行就行了,尽管银行可以通过NLP识别贷款用途凭证中的敏感关键词,但如果切换至其他银行,由于银行之间的数据不共享导致可能出现消费贷挪为它用的情况,因此对于资金流向的AI追踪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所放贷款构建资金流转的完整链条,识别出资金的中转节点、汇聚点和分散点,分析资金在不同账户之间的停留时间和流转速度,但这也要求银行之间数据互通,还要共同接入这种系统,短期内较难实现。
为此,某城商行风控人员表示,尽管对于消费贷的放贷期限、额度进行了放宽,但未来可能会严抓消费贷的资金去向,对于消费场景进行匹配,要求借款人提供匹配的消费合同或发票,运用图像识别技术验证真实性,但这也涉及到了先付后付的问题,因此未来银行可能会和更多的消费平台进行合作,进行订单和支付关联。同样也有可能发展成进行分批次放款,例如先批几万到十几万不等,要提高审批额度则需要贷款人提供消费记录,证明所申请贷款没有用于消费以外的其他目的。此外,银行也可能会加强和消费平台合作,以后甚至可能推出银行关联淘宝的消费贷等,将平台上的贷款也揽回银行端。从这三个角度看,银行还没有做好应对“2”字头的消费贷的准备。
业内人士向表示,现在消费贷的征信更多是放贷前以及平台固定的定期征信,可以说在监管层面非常宽松,未来可能会从监管层面要求定期多久强制提供征信材料,并在银行设立预警机制,一旦触发不仅会影响个人征信还会影响后续放款。例如从借款人就业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如果借款人所在企业社保缴纳出现延迟超1个月,则需要对借款人短信提醒要求其补充收入证明和流水等;如果借款人工资停发超2个月且所在企业被列为失信,则可以启动提前收贷程序,并进行法务介入。此外,还需要增强消费贷“违约挪用”的惩罚,例如如果检测到资金出现偏离,轻则要求补充用途证明并提高后续贷款利率,重则全额提前收贷,并承报送征信黑名单。可以说消费贷给银行带来无限可能,但也给风控和科技部门带来了很多新的诉求。
业务狂飙VS风控熔断,消费贷倒逼银行重构利益分配新范式
正当风控部门头疼的时候,业务部门则风光无尽,中国银行客户经理向表示,虽然消费贷红利就短短10天,但是能顶她一个月的业绩,最近咨询的人也比之前翻了两三倍。风控部门人员则吐槽,业务部门最近招来了一堆“牛鬼蛇神”,甚至还有一些以前就来申请被驳回的人想来再碰碰运气,或者一个人选择多家银行同时申请,还有一些是征信记录不好看的人,他们大都是带有对政策的侥幸心理,这部分人出现不良贷款的概率就很高,为了保证银行的不良率保持稳定,宁可不审批也不承担违约风险。虽然现在消费贷的审批条件有所放松,但客户经理几乎是不进行一审就把这些人放进来,平白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工作量。因此最近就出现了“业务部门狂揽客,风控部门猛驳回”的现象。
某股份行高层向透露,在传统信贷年代,业务部门和风控之间不会存在很大的冲突,因为都是有章程可依,但是现在消费贷变化大,导致两个部门出现了“互相拆台”的情况,因此现在高层也在探讨协调业务扩张与风险控制的部门利益冲突并重构绩效考核体系。
对于业务部门会考虑风险调整后的利润考核(RAPM),业务绩效 = 贷款发放量 × (利率 - 资金成本) × 一定抽成比例,即原本做成一单20万消费贷(利率3%,资金成本1.5%,抽成比例是0.4)客户经理可能获得的提成是1200元,但考虑到可能出现不良率则需要在原有的计算公式上再乘以 (1 - 风险损失率),风险损失率会根据风控部门给出的模型对客户进行判定,如高风险人士可能在50%以上,低风险人士则保持在5%以下,这将导致客户经理从原本的1200元绩效收缩近一半,这也将倒逼业务部门更积极地筛选优质客户。
对于风控部门,则根据不同比重评判绩效,大致分为四个方向:一是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的不良率控制,如果较上月有所增加,则按照增加的比例降低绩效,反之;二是,通过风险定价给不同的客群差异化定价,如果能实现提升净息差,则同样按照增长比例进行奖励,反之;三是,通过模型迭代,如果对于风险预测准确率高于90%以上,则如果出现上述减少可以免除惩罚;四是,白名单客户增加数,增加1%,可以获得对应绩效,以上四个方向可以按4:2:2:2比例行程绩效构成,这样风控部门不仅要保证不良率,也要考虑到客户的增量。此外,对于年终评定,需要对不良贷款率、客户数、消费贷业务规模、自动化审批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优于市场则可以让风控和业务部门根据贡献比例共享奖金。(本文首发于,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