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海天财报:利润大涨,100亿理财,冲击港股

IP属地 北京 编辑:沈瑾瑜 新零售财经 时间:2025-04-03 15:34:08

4月2日消息,海天味业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9.01亿元,同比增长9.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44亿元,同比增长12.75%。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8.60元(含税)。同日公告,公司拟利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投资理财,投资金额不超过等值100亿元。

2025年1月14日,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3288.SH),在成功登陆 A 股市场整整十年之后,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拟发行 H 股股票,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迈出A+H双市场布局的关键一步,中金公司、高盛及摩根士丹利担任本次发行的联席保荐人,此次上市将为海天味业长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使其可以寻求新的增长点,深化全球化战略,利用港股平台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品牌形象与综合竞争力。

说起“海天酱油”中国的老百姓可谓妇孺皆知,产品线覆盖酱油、蚝油、酱料、食醋、料酒等10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其酱油产品连续14年位居中国品牌力指数榜首,蚝油、酱料等品类市场份额均居行业第一 。这家诞生于粤菜发源地之一,有美食之都美誉的广东佛山,1955 年由 25 家颇具实力的古酱园合并整合发展而成的行业龙头,其创始人庞康自26岁入行,凭借卓越非凡的领导才能与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引领企业成功实现从国营体制向民营机制的华丽转型,同时,果敢决策,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不仅生产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且品牌形象也大幅提升, 1999 年,海天成为首个亮相央视黄金时段广告的酱油品牌,开启了品牌建设的新纪元。

随着2014 年A股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价高达每股 51.25 元, 踏入资本市场后,海天味业充分利用其雄厚的实力迅速开疆拓土,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营收和净利润连续多年保持双位数的强劲增长。其卓越表现赢得了“酱油茅”的美誉,股价更是如火箭般节节攀升,一度冲至125元的高位,2021年 3 月,海天味业市值成功跨越5000亿元的重要里程碑,最高触达7000 亿元的市值巅峰,使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优质“白马股”这一年据《胡润全球富豪榜》数据,庞康的财富高达2150亿元,成为全球排名前50的富豪。甚至力压雷军、刘强东夫妇、李书福家族、李彦宏夫妇一头。

所谓“骄兵必败”,在成功的荣光笼罩之下,增长放缓的阴霾已悄然而至。 2021 年其营收增速首次滑落至个位数区间,虽营收仍达 250 亿元,同比增长 9.71%,在连续双位数增长之后,首次的放缓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酱油一哥”终在“一瓶酱油”上栽了跟头,2022年“添加剂双标”风波的骤然爆发,对海天味业犹如“迎头一棒”,有网友爆料海天酱油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产品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而出口国际市场的产品则为零添加版本。在素来有“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此消息瞬间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转化为对海天品牌的深度质疑。海天味业起初在回应中着重强调所有产品均严格符合国家标准,并试图详细解释国内外标准的差异之处,但这一解释并未有效平息汹涌的舆论浪潮,海天酱油中充满“技术与狠活”的传言反而使事件持续发酵,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话题。2022年在营收微增2.42%之时,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7.09%,结束了连续11年保持营收、利润双增长的局面。虽然在海天味业在财报中指出,过去一年间,因全球经济环境动荡不安,不确定性大幅攀升,导致公司经营成本周期的不利影响持续发酵使其业绩下滑为主要因素,虽然“双标门”带来的业绩损失,无法量化考评,但比对行业中其它品牌的经营业绩,可以得出,海天味业因“双标门”事件反噬,对其整体的经营结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023 年的形势依旧未见好转,全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4.1%,降至 245.59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进一步下滑至 56.27 亿元,较上一年度减少了 9.21%。这是海天味业十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下滑的严峻情况,企业发展进入了“至暗时刻”。

2024年9月,随着加入海天味业32年的程雪当选董事长,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渠道体系优化升级,2024年经销商数量减少9.2%(从6981家降至6340家),渠道效率提升9.4%;产品结构战略调整,加速零添加产品线布局;线上渠道突破性发展,2024年三季度线上渠道营收14.3亿元,同比增幅达45.4%;成本管控强化,佛山基地酱油酿造自动化率提升至92%,带动毛利率环比回升至35.49%;等一系列“开源节流”的举措,最新财务报告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海天味业实现营收 203.99 亿元,同比增长 9.38%,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 48.15 亿元,同比增长 11.23%。尽管财务状况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回暖,市值略有回升,截至 2024 年底达到约 2583 亿元,股价也在每股 40 元上下徘徊,与其巅峰时的125元,差距依然很大,这种复苏态势是经过痛定思痛的“否极泰来”,还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烧来的“昙花一现”,仍需时间的检验,未来仍充满变数。

但值得欣喜的是,海天味业在快速稳定了下滑趋势后,面对2022 年之后调味品行业整体增速仅在 7.3%左右,远低于往昔水平,酱油行业的“天花板”已逐渐显现,在国内市场增长乏力的困境下,迅速做出了扬帆海外决定,当然,截至2024 年第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持有量高达 185.39 亿元,短期借款仅为 2.93 亿元,资产负债率保持在极为健康的 17.02%水平。这些庞康留下的优质资产,使其赴港上市最大的底气,也是重磅券商积极保荐的核心因素,与很多公司因需上市补充流动性资金不同,至少从当前财务状况分析,资金充裕的海天味业并非急需通过上市筹集资金。而是探寻新的发展路径,大力推进全球化战略,进一步提升国际品牌形象与综合竞争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是其上市的唯一动机。在此之前,海天味业就已经在为拓展境外市场进行准备,2024年4月,海天味业子公司在中国香港设立海天国际贸易;5月,在越南设立HADAY FOOD VN;6月,又在印度尼西亚设立HADAY ID。其实,庞康早就有出海意识,1993年,海天味业的自营进出口业务获得批准,同年,“海天”牌系列产品首次打入美国市场。但历经30余年发展,海天味业在海外市场并没有取得多少成绩。

中国古语“攘外必先安内”,虽然中国调味品行业积淀多年的”一超多强”格局依然未变,海天味业也远远没有做到“傲视群雄”,国内市场的众多品牌,对于海天味业的“霸主”地位一直虎视眈眈,虽然在酱油、蚝油等优势产品暂时无法撼动其地位,但也在暗暗加力,力争“虎口拔牙”。第二梯队中炬高新(厨邦)、李锦记及老干妈(辣酱细分龙头),第三梯队的恒顺醋业和千禾味业都在加快步伐,向先进者迫近。其中中炬高新(厨邦),加速产能扩张,2024年阳西基地二期投产,新增酱油产能30万吨,通过差异化包装冲击餐饮渠道。千禾味业聚焦零添加赛道,在该领域市场占比达38%,国际品牌龟甲万通过跨境电商渗透中国市场,主打高氨基酸态氮含量(≥1.2g/100ml),2024年进口酱油销量同比增长47%,同时欣和(六月鲜)、加加、万字(KIKKOMAN)也在在不同的区域和细分类产品具有相应优势,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国内市场可谓群狼环伺,此时两线作战,稍有不慎,其根基就会有所动摇。

“偏安一隅终自困,志在四方始得通”已具有全球化视角的海天味业,也看到了赴港上市对于公司发展带来跨时代的巨大机遇。

1、响应国家政策与资本开放趋势,配合“双循环”战略。国家鼓励优质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海天赴港上市符合政策导向,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资企业赴港上市可促进离岸人民币资金流动,间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拓展融资渠道,获取国际资本。扩大资金来源,香港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汇聚大量国际资本(如主权基金、外资机构等)。赴港上市可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补充A股以外的融资渠道,为公司扩张、研发、并购等提供资金支持。应对行业竞争竞争对手(如李锦记、千禾等)加速布局。海天可通过融资巩固产能、渠道和技术优势,维持市场领先地位。

3、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推动全球化战略,增加品牌曝光与信任背书。港股上市能增强国际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对海天品牌的认知,尤其利于拓展东南亚、欧美等海外市场(华人饮食文化圈)。通过港股平台,未来若进行海外资产收购或合资合作,可直接以港币或股票作为交易媒介,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

4、优化股权结构,分散风险。引入境外投资者可平衡A股市场波动对股价的影响,增强抗风险能力。应对国内食品行业监管趋严(如食品安全标准、环保要求等),多地上市可减少单一市场政策变化带来的冲击。

5、推动公司治理国际化。港股对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要求严格,倒逼企业优化管理结构,增强透明度,提升长期竞争力。吸引国际化人才,港股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如ESOP)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国际化人才,支撑全球化战略。

不仅如此,调味行业率先出海企业取得的优良业绩,也深深的诱惑着海天味业加紧了出海的步伐。李锦记已建立覆盖120国家的渠道网络,海外营收占比达35% ;安琪酵母在埃及、俄罗斯设厂,海外市场增速连续三年超20%;梅花生物(梅花味精)通过收购印尼调味品企业实现本地化生产。

即便如此,海天味业也会遇到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1、市场准入门槛高,各国食品标准差异。不同国家对食品的成分、添加剂使用、标签标识等方面有着严格且各异的规定。例如,欧盟对于食品中的某些添加剂的允许种类和限量要求与中国不同,海天味业的产品如果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确保其产品成分符合欧盟的标准,这可能需要对产品配方进行调整和重新验证。

2、饮食习惯差异。海天味业主打的酱油、蚝油、黄豆酱等调味品主要用于中式餐饮,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像在欧美国家,当地饮食文化中较少使用这类中式调味品,消费者对其口味接受度较低,这就需要海天味业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市场培育,引导消费习惯的转变,难度较大。

3、国际品牌竞争激烈。日本龟甲万在国际市场布局较早,市场份额高,品牌影响力大;韩国的大象集团,在亚洲市场尤其是韩国及周边国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就连进军南亚市场,也会受到如印尼ABC酱油等的强力阻击,更别说在欧洲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如英国的HP Sauce、美国的味好美更是强劲的对手。海天味业作为新进入者,需要在市场份额已被瓜分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争压力巨大 。

4、产品适应与创新挑战。为了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海天味业需要进行产品本地化的创新。例如,不同地区对调味品的咸度、甜度、辣度等口味偏好不同,海天味业需要研发出符合当地口味的产品。这对于以中式调味品为主的海天味业来说,需要重新调整生产工艺和配方,仅靠现有的产品品类可能难以满足海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海天味业可能需要通过收购或自主研发等方式拓展新产品品类,以适应不同的烹饪场景和消费需求。但这涉及到资源投入、技术研发、市场调研等多方面的工作,且存在市场风险。

曾经操作千禾上市的参与者,20多年调味品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士,零售圈高级顾问酱油哥对笔者说:“海天作为绝对的头部,就像农夫山泉一样,在国内市场遥遥领先,下一步必然是开拓海外市场,并且海天在国外已经有一定成效,要在海外市场超越李锦记,最后超越日本万字,借助国际资本是其必然选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海天申请港股上市标志着中国消费品出海进入3.0阶段——从产品输出(1.0)、品牌输出(2.0)升级为资本输出(3.0)。其成功与否将检验“中国特色消费品牌全球化”路径的可行性,为后续出海企业提供关键参照。海天味业优良的业绩和强大的品牌效应,会有助于此次IPO顺利完成、早日敲钟。在RCEP协定深化、中欧投资协定重启的背景下,这场调味品巨头的全球化实验,或将开启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跃迁新的篇章

零售圈时刻关注行业变化,与零售人一起探讨行业发展。对此话题有意见或建议,留言区留言,大家共同探讨。

作者简介:零售荆言,31年零售行业老兵,历任上市公司超市板块店总,采购总,副总裁,实操经验丰富,对零售行业有独特的见解和认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