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智驾技术的理想与现实 从“全民智驾”到安全反思

IP属地 北京 编辑:钟景轩 车市红点 时间:2025-04-03 11:06:00

今年以来,“全民智驾”似乎成了车企的口头禅,各大品牌纷纷将智能驾驶功能作为核心卖点,试图通过技术优势抢占市场。然而,近期发生的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却以三条年轻生命的消逝,为这场技术狂欢按下了暂停键。这起事故不仅暴露了智驾技术的局限性,也引发了公众对政策监管与消费者教育的深刻反思。

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矛盾,在于其宣传的“先进性”与实际能力的“不匹配”。无论是NOA智驾领航还是端到端的智驾,当前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都属于L2级,和真正意义上自动驾驶的区别,L2驾驶辅助是由驾驶者承担全部责任。也就是说,无论智驾系统是否给出警示、驾驶员都有义务和责任确保车辆行车安全,而不是等着智驾系统报警才想起来接管车辆。

现行L2级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监管,但系统设计常存在“接管悖论”。若频繁提醒,易引发用户疲劳;若减少干预,则可能错过关键接管时机。

车企常使用“零接管”、“解放双手”等话术,甚至展示驾驶员车内观影等场景,暗示“自动驾驶”能力。尽管工信部禁止使用“自动驾驶”一词,但“智驾”的模糊表述依然误导了消费者。

而作为消费者,很多人都存在对智驾的“盲目信任”误将辅助驾驶视为自动驾驶。类似案例其实屡见不鲜,部分车主甚至在社交媒体分享“脱手驾驶”视频,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技术成熟度的误解。

另外,对安全教育的忽视也是一个普遍现象。比如车企用户手册虽注明“驾驶员需全程控制”,但关键安全操作,如机械门把手位置、断电解锁步骤等常被淹没在冗长文本中。车辆在首次启用智驾功能之前,往往需要车主看一段视频学习,但短短十多分钟就能熟练掌握吗?不少事故的发生,其实都凸显了安全教育的形式化。

不过智能驾驶作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得到了大家共识的,但随着智驾功能的进阶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必须提前完善。就拿智驾事故的责任划分来说,若事故由系统缺陷导致,车企需承担产品责任,但现行法律默认驾驶员为责任主体,车企仅需配合调查,这种矛盾使得消费者维权困难。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应是提升出行安全,而非制造营销噱头。记得在智能驾驶这个概念刚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就面临技术、政策、信任三个方面的问题。每一次惨痛教训都在警示我们:技术突破需要敬畏之心,政策护航需要前瞻智慧,市场教育需要理性回归。唯有构建起技术迭代、法规完善、认知升级的三角支撑,才能真正实现从"辅助驾驶"到"可靠出行"的质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