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东
东哥解读电商作者:李成东、金珊财报季结束,互联网巨头们都已经交出了2024年的成绩单。AI概念成为行业主角,很多公司的股价随之回升。
悄无声息地,巨头们的基础战场——电商,也已经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仅仅8年,电商格局已经从淘宝京东二分天下,到目前群雄割据。数据显示,淘天和京东的合计市占率从2017年的93%下滑到2024年的50%。以“腾拼抖”为代表的新势力大杀四方。
拼多多已经成为行业第二,抖音位居行业第三,马化腾表态打破直播电商的惯性思路,不再局限在视频号,微信转型电商的生态连接器。互联网从来不缺后来居上的故事,“腾拼抖”的崛起有什么共性?电商行业下一阶段将会走向何方?
包含AI在内的技术和实力都不是新旧势力的核心区别,平台的底层机制才是胜负手。
从“二王并立”到“群雄割据”
2017年,电商行业还是淘天和京东的天下。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淘天和京东两者合计市占率达到93%。
短短八年过去,根据数据测算,2024年底,淘天和京东合计市场份额已经下滑到50%左右。从二分天下到群雄割据,电商已经经历了一轮剧烈的大洗牌。以腾讯、拼多多、抖音为首的电商新势力,已经能和淘天和京东旧势力分庭抗礼。
电商的排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拼多多以淘天GMV 60%的体量稳居第二,抖音跃升至第三,京东落后,快手和微信小店紧随其后。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虽然淘天和京东的GMV绝对值还在增长,但是新势力的增速明显更快。这也意味着新势力们用自己的商业逻辑开拓了电商的新市场。按照统计局数据,2017年到2024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从5.5万亿增长到13.1万亿元,大盘翻了一番。
电商新势力“腾拼抖”的核心特征是用“平权”重构商业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旧势力开始推出“新零售”的概念,把消费升级作为主旋律。这或许是现在电商格局分化的原因之一。用“千人千面”的算法把用户锁进精致生活的茧房。平台的意志和对未来的构想替代了消费者真实的需求。KA商家有更多的预算,可以购买流量,最终流量成本也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中小商家生意并不好做。
与其争夺少数人的生意,新势力选择做深电商的渗透率,打开了增量市场。
所以当经济增速放缓,传统模式陷入“二八定律”困境。20%头部品牌贡献80%收入,但无法满足十亿网民的多元化需求。
纵观人历史的发展都是“平权”的过程。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说,商业不是为了让女王拥有更多的丝袜,而是为了让女工也能穿得起自己织的丝袜。
例如,汽车刚发明时,只有达官贵人能买,福特通过流水线将汽车价格降至平民可承受范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平权意味着公平、普惠,打破传统的权力集中,将权益从中心化体系向边缘群体再分配。让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和能提供丰富产品的商家能够匹配。机会平等(起点公平)、规则正义(过程透明),最终指向结果的合理性(资源适配)。新势力革命的背后正是需求平权、供给平权、规则平权。
平权的本质是以消费者为核心。无论是咖啡还是水,每一种需求都值得被看见,也都值得被高效公平地满足。
三大平权革命,打破“权力游戏”
一方面是商家被流量裹挟难以支撑、出现关店等状况。另一方面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宁愿买贵的也不愿意买贵了。供需之间的矛盾,急需一场新革命。
对消费者来说,希望自己真实的需求被看见。
每个人每一种需求都是真实存在的。不存在“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如果一个人口渴,此时平台推荐一瓶矿泉水,会比高客单价的咖啡和啤酒更符合用户的真实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决定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没有高下之分,不是价值排序,只是场景发生了变化。
商业文明的进化方向,不是用心理需求否定生理需求,而是承认:喝矿泉水解渴与品咖啡提神,都是人类对生存质量的平等追求。
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不能只考虑一线城市的升级需求,忽略了不同场景下的多元需求。理性主义下消费者越来越能分辨“伪需求”,不再愿意支付流量税了。权力的游戏难以为继。
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下,需要更多的商家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
之前中小商家一直是“弱势群体”。因为无法贡献更高的客单价,产出GMV。所以和大品牌相比很难获得更多的曝光。
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3年,中国批发零售企业数量复合增长率达到15%,新品牌GMV增速超过12%。
电商都在把经营的门槛降低,让产业带商家、白牌、新品牌获得更多的机会。传统代工厂能够通过C2M直接链接消费者。
根据中国社科院大学发布的《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拼多多平台商家数量达1420万家,累计激发就业岗位5532.1万个。
拼多多正在推行“新质商家扶持计划”,从泉州纸尿裤、惠东制鞋、六安婚纱等产业带从幕后走到台前。厂家正在走出代加工的困境,同时,消费者也支付了更低的价格买到了商品。
链接需求和供给,平台的价值是要提供规则平权,让两者能高效率的匹配。从GMV至上转向用户体验优先,关键是要“去中心化”,达到流量的平权。这是“腾拼抖”的共同点。
去中心化的流量,让消费者能够更快的匹配到合适的商品。开店门槛和运营成本也很低。规则简单、费用更低、流量匹配更加高效。
抖音以去中心化的算法闻名,粉丝的关注对推荐页的曝光影响很弱;视频号更是生长在去中心化的微信生态里。
围绕着需求、供给、规则之间,权力得到了重新解构。平权革命,让新势力的电商生态变得更加高效,也瓜分到了蛋糕。
权力选择的背后,代表着各方势力选择与谁共盟,也代表着不一样的利益属性。
从“客户共谋”到“用户共治”
电商平台究竟要站队哪一方,商家还是用户?
过去传统电商更多是和“客户共谋”,本质是流量霸权和品牌势能的置换。
在电商发展的早期,平台需要大品牌巩固市场地位,提升GMV和客单价。头部品牌的入驻可以虹吸流量,为平台带来独特的品类优势,可以形成品牌曝光、用户转化、平台收益的闭环。同时高质量的消费数据可以帮助电商平台优化算法推荐。
头部品牌可以借助电商平台获取线上的增量用户。同时进行价格保护,维持利润空间。
双方的合作的确可以提升效率。但也加剧了流量的马太效应,中小商家陷入“不烧钱没曝光,烧钱难盈利”的困局。特别是在趋于存量竞争下,很容易产生“富商大贾挤压小贩生意”的局面。没有形成品牌势能的新锐商家,也会更依赖买量。
在消费力缓缓复苏的当下,模式玩不转了,这样电商生态是难支撑后续的发展。消除原有固化的权力模式,用平权激活长尾的需求,能实现更加精准的匹配。
传统电商也开始学习新势力的做法,寻求与“用户共治”,引入产业带和白牌商家,提升服务质量,也是在把权力的天平重新归位,通过用户评价的数据反向地约束商家。
与客户共谋到与用户共治,本质是从流量倒卖到供需匹配,底层逻辑得到了重塑。
“腾拼抖”的崛起证明,在算法与物流基建的支持下,商业平权不再是乌托邦,而是可落地的操作系统。
AI及数字时代的治理效能不在于精英阶层的“聪明才智”,而在于能否建立让每个参与者成为价值创造者的机制。
正如19世纪百货商店颠覆街边小店,21世纪的“腾拼抖”们正在证明:在数字时代,唯有权力的分散和规则的透明,才能缔造真正的公平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