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德上高速的小米SU7,车头全毁,吞噬了三条鲜活的生命,令人痛惜。
悲剧之下,引发了舆论强烈反响,众说纷纭。当事人责任之外,舆论对雷军和小米指责有加。目前事故正在调查之中。对此,官方自有定论。
但是,我们不能不说,这件事对于雷军和小米而言,就是一种重大警示。当然,对更多的网红企业家和网红企业,也同样是镜鉴。
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今天的商业社会,有一种不好的,但却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将品牌声量等同于企业成就,把传播热度视为发展动能。
殊不知,中国传统文化早以深邃智慧警示世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雷军创业二十余年,深谙互联网传播之道。从“Are You OK”的鬼畜视频出圈,到小米汽车发布会用200万预算撬动全网热议,其营销手法堪称现象级。
这种高举高打的策略,确实助力小米在红海市场中杀出血路。
但过度依赖营销魔法,就像不断给病人注射强心剂,短期刺激之后,往往伴随着更深的虚弱。
当米粉因过度营销产生审美疲劳,当用户对“性价比”承诺产生信任危机,曾经无往不胜的营销策略,正在反噬小米的品牌根基。
“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实际上,真正的商业智慧,不在于制造多少传播爆点,而在于回归产品本质。华为任正非深居简出,用沉默构筑起企业的技术护城河。
反观小米,从手机到汽车,营销始终跑在产品前面。这种本末倒置的发展模式,恰如老子所言:“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过度追逐声量,反而会迷失在信息的洪流中。
不得不说,雷军短暂跻身“中国首富”,特别是参加中央的企业座谈会、全国两会接受采访后,更是进一步过度放量了自己影响力和美誉度。
《中庸》强调“致中和”,在商业领域,启示人们要在进取与克制间寻求平衡,特别是知名企业和企业家,更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企业家大成功之后,更需要考虑如何找到初心,道行天下,稳走远路。
当企业真正以“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产品宣传和技术安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处理危机,才能避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悲剧循环。
这种智慧,不是放弃营销,而是让营销回归本位;不是停止创新,而是让创新更加务实。
当企业学会“知止不殆”,当掌舵人懂得“大音希声”,从“高调做事”到“低调做人”,从“技术崇拜”到“人文敬畏”,企业方能穿越舆论风暴,受得住寂寞,在科技长河中驶向真正的星辰大海。
毕竟,商业世界的终极法则,不在于锣鼓喧天的贯通,而在于细水长流的坚守和商业时光的经年洗涤。
:战略学者。主评时政、文化、商业、铁路。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