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民
●从经济学视角审视,“内卷式”竞争是市场机制失灵的具象化呈现。这种竞争模式背离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理论精髓,反而演变为低层次的破坏性创造
●上世纪日本电子产业从“价格屠夫”到“技术贵族”的蝶变,德国制造业从“山寨王国”到“隐形冠军”摇篮的跃迁,都印证了破解内卷的终极答案在于创新范式的升维
近年来,“内卷式”竞争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深刻而隐忧的议题。这种现象体现在一些行业工作时间“996”、成本压缩到极限、价格战硝烟四起等多个维度,折射出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制度性缺陷与市场机制失衡。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作为202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再次释放出治理“内卷式”竞争的坚定决心和强烈信号。
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破解这一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内卷式”竞争到破坏性创造
“内卷式”竞争是指经营主体为了获取更大利润,采用低价竞争策略而不得不持续压低边际成本的行为。实际上它描述了一种过度竞争的状态——资源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导致无效的内耗和恶性竞争。
在我国,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制造业,以及各类平台的零售贸易、医疗服务等多个行业。以平台为例,电商“1元包邮”、外卖“满减大战”、网约车“补贴竞赛”、“内卷式”竞争此起彼伏。起初,消费者因低价优惠而欢喜,但随着时间推移,背后隐患逐渐显现。如电商平台“9.9元包邮”活动,致使众多中小商家因成本压力巨大而难以为继,无奈倒闭;外卖平台价格战导致餐饮商家利润被大幅压缩,部分商家为维持经营不得不降低食材标准,从而影响消费者健康。
这种“内卷式”竞争模式带来的问题不仅是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下滑,更在宏观层面形成“资源投入边际收益递减”的发展陷阱,威胁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质量与效益。如今,传统的“价格战”思维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同时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经济学视角审视,“内卷式”竞争是市场机制失灵的具象化呈现。纳什均衡理论表明,当经营主体陷入非合作博弈时,个体理性的选择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以近年来的社区团购混战为例,互联网巨头们投入上千亿资金进行补贴大战,表面看是市场竞争行为,实则造成了资源错配——大量社会资本消耗在渠道争夺而非技术创新,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陷入“负和博弈”的泥潭。这种竞争模式背离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理论精髓,反而演变为低层次的破坏性创造。
从市场失衡到制度重构
破解内卷困局亟须构建新型制度框架。“内卷式”竞争本质是市场机制失灵与政策扭曲叠加的结果,要实现破局则需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消除行政分割,以制度变革约束非理性扩张。要建立有效的行政许可制度,防止地方政府以“发展思维”干预正常的市场竞争。要实现破局则需制定更严格的反垄断、价格歧视等法律法规,明确企业的合法经营边界,遏制互联网平台"烧钱—垄断—收割"的恶性循环。要强化建立市场监管机构,赋予其独立的监察权和执法力度,确保价格信息的透明公开。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内卷式”行为的监测与预警。
破解内卷困局亟须改革评价体系。传统考核体系将大部分权重分配给数量性指标,忽视了质量、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企业为了迎合考核结果,往往陷入“以赚为先”“以销为本”的非理性竞争模式。应以企业创造的真正价值为导向,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纳入考核指标,以完善多元化评价标准、鼓励创新实践、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有效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商务部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推行差异化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就是很好的改革。同时要提高消费者的价格认知能力,引导公众对“内卷式”竞争的负面影响做出理性判断。通过教育和宣传,也让企业明白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提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破解内卷困局亟须地方政府角色转型。传统发展模式下,地方政府遵循“政治锦标赛”理论逻辑,将GDP增速、财政收入等量化指标作为核心政绩标尺。这种激励机制在工业化初期有效调动了地方积极性,却也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陷入“合成谬误”困境。转型的要义在于重构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应当扮演“守夜人”与“赋能者”双重角色。深圳南山区培育出210家上市公司集群的案例颇具启示:地方政府并未直接介入企业经营,而是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通过建设鹏城实验室、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制度创新,实现从“给政策”到“造环境”的质变。这种转变暗合演化经济学中“制度适应性效率”理论,即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明晰产权界定、稳定政策预期来释放市场活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地方政府角色转型已非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从合肥培育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的“耐心资本”实践,到海南自贸港实施“准入即准营”的制度改革,先行者的探索揭示着破局之道:当政府不再沉迷于短期政策比拼,转而致力于制度创新、生态培育与能力建设,就能打破“内卷化”的魔咒,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迁。这既是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辩证关系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
破解内卷困局的关键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索洛增长模型,当资本积累遭遇边际收益递减时,唯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才能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当前部分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竞争的困境,恰如马尔萨斯陷阱的现代翻版——在固定技术条件下,要素投入的持续增加终将导致边际产出趋近于零。破解“内卷式”竞争需要重构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不是不要市场竞争,而是要摒弃破坏市场秩序、有损经济发展的竞争。整治“内卷式”竞争,关键在于将内卷问题导致的行业竞争失序与产业提质升级紧密结合,遵循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能量密度和空间利用率显著提升的革命性创新,使新能源汽车摆脱了“续航焦虑”的桎梏,开辟出万亿级市场空间。深圳培育出大疆、华为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的经验表明,当“有形之手”着力构建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无形之手”自会指引资源流向价值创造的蓝海。穷则变,变则通,唯有让新质生产力挣脱路径依赖的枷锁,方能于红海竞争中开辟新航道,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让创新之火淬炼竞争之刃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从不简单重复。上世纪日本电子产业从“价格屠夫”到“技术贵族”的蝶变,德国制造业从“山寨王国”到“隐形冠军”摇篮的跃迁,都印证了破解“内卷”的终极答案在于创新范式的升维。
当前中国经济的“内卷”之痛,实则是转型升级的成长之痛。突破性创新正在重塑市场竞争的底层逻辑——从资源消耗型竞争转向价值创造型竞合,从负和博弈、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或许这就是破解“内卷”迷局的密钥:让创新之火淬炼竞争之刃,以制度之犁深耕市场沃土,最终收获高质量发展之果。
从全社会来看,破解“内卷式”竞争根本上是场文明升级的“惊险一跃”。这需要制度设计者具备“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企业家修炼“君子不器”的格局,每个个体保持“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定力。当我们不再将人生视为有限游戏的零和博弈,而是看作无限游戏的价值创造,方能真正打破“内卷化”的魔咒,迎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澄明之境。
作者系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管理学院、岭南学院教授
南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