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百人会论坛丨为旌科技CEO郑军: 中国汽车芯片领域企业最终可能只剩三四家

IP属地 北京 编辑:沈瑾瑜 汽车咖啡馆 时间:2025-04-01 19:30:28

编者按:2025年3月28-3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年会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作为战略合作媒体,搜狐汽车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视频直播,以及短视频报道和参与企业嘉宾采访等环节。本次受访嘉宾是为旌科技CEO郑军。

为旌科技CEO郑军

出品 丨 搜狐汽车·

作者 丨 李德辉

“中国汽车芯片领域不会有很多家,量决定的,最终通过洗牌之后可能也就剩三四家。” 为旌科技CEO郑军判断,尽管现在汽车智能化激发的市场繁荣热闹非凡,但在这个局面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郑军强调,市场一会收敛,行业里面的企业数量将大为减少。同时,从时间长度上计算,市场进入收敛之后的成熟期大概需要5年的时间。

郑军认为,芯片领域对规模效应的依赖非常强。这就导致,行业的变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供应链端的逻辑非常简单,你的量大供应链成本才能降下来。”

企业经营策略上,郑军认为,结合行业规律,只做汽车芯片很难持续化发展。

因此,“如果你只有汽车芯片就很难在竞争长跑中生存下来。因为你的供应链端没有优势,一定要有一个消费类的量大的产品,把你的量跑起来。这样在供应链端才有议价权。”

另外,从产品价格的角度,只有行业企业数量减少之后,上下游之间才能有更多的谈判筹码,达到一个销量和客单价之间的平衡。

大家知道跟英伟达和高通国内主机厂是没有议价权的。但是国内主机厂面对我们这样的客户,我们是没有议价权的。什么时候能有议价权了?当你达到一个平衡点,双方都可以接受,就是最优的解。”

以下是采访速记(经编辑):

Q:这两年整车企业推新车的速度也比较快,整车研发周期一直在压缩,到咱们这个环节上,咱们现在的研发管理还有研发周期上面会有什么变化?

郑军:我们芯片行业节奏是最快的,过去几年时间也证明了,尤其像华为开始做车,小米开始做车,节奏整体拉快了,不好比较。至少ICT行业可以认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华为为什么能够起来?就是他的研发节奏是非常非常快的。

当年我在做手机芯片的时候,我必须确保一年必须出一款高端芯片,这样才能赶上发一款新机的节奏。怎么样做到呢?芯片生产周期随着先进工艺越来越长,原来我们“9+3”,就是9个月设计,3个月生产,必须得出来,不出来没法做广告。而且我们也要量产,芯片的节奏目前在消费类我们已经压缩到最快了。我们在做汽车芯片时候发觉这个已经是极限了。之前我带大团队的时候,我们为了达成一年一款的目标,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在做这个芯片之前一定要把技术准备好,等到产品定义好之后,快速把这个技术塞进去,推出一款芯片。

节奏上来看,芯片行业节奏最快就是做到我们这个程度,我们刚刚跟高通PK,高通最多也就是这个水平。我们过去几十年已经做到这一块,车的节奏现在加快很多。大家看到,特斯拉打了一个样儿,先用英伟达平台去做,做算法迭代,稍微稳定一点,自研芯片,芯片是5年出一代,FSD1.0到2.0超过5年,这个芯片出来之后最起码再到4~5年,可见的未来应该不会升级那么快。我们硬件一定要有这样的前瞻性,否则没有办法完全跟车的节奏匹配起来。我一款芯片要保证3~5年,不能说车刚一弄好,我一款新的芯片出来,这是芯片公司的大忌,当然我们要面对竞争。

主机厂有些是引入华为的技术,也把节奏拉快了。刚才您讲的节奏快了很多,我们怎么样适配他的节奏?我们去年有一些同事负责这块,是从博世过来的。我们花了6个月就拿到头部主机厂的PoC项目,以前在行业里面是不可能的。博世也要一年半到两年,我们花了6个月时间,在这一波浪潮里面大家都需要,在需要的过程中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到主机厂产品设计中。

原来的模式是通过找博世找主机厂,我们就不管了,Tier1推主机厂就行了。现在我们反过来,我们得跟主机厂沟通我们未来趋势发展,主机厂选我们的芯片。我们再找Tier 1或者Tier 2完成这样的功能。模式已经变了,原来是我交给你,你去做。现在是一开始就推广,一开始就介入,我们三方去做这个事。我们这两个大主机厂都是三方签的协议,而不是只有一方签的协议,大大加快了研发速度,而且我们是在它量产车上直接改的,如果可以转量产直接可以转量产。

目前已经非常大限度地加快了上市节奏,但是能不能更快?随着技术往前走,我们相信应该还是有机会更快的,我是主机厂跑得比较多一点,开始之前我在重庆待了两年,原来根本不需要我们跑主机厂。

Q:为旌科技是否也感受到了整车企业传导的成本压力?

郑军:英伟达1000T,大家能想象卖多少钱?原来两百多T的卖四五百,真正用得起的车型,也许只有最高端的三四十万以上的车用。抛开成本讲我要做产品是不切实际的,一个10万的车,我印象中有主机厂跟我讲,我只能花3%~5%的成本做预控,已经限定了预控的成本,限定了芯片的成本。在当前的情况下,你的芯片成本能做多高,供应链怎么样能去降成本,其实是可以算得出来的。

我之前一直有个观点,如果你只做汽车芯片的芯片公司是很难生存的,汽车芯片量太小。为什么我们有两条产品线呢?消费类的我随随便便就是几百万一千万,大家想想我要在车里卖100万台得花多少代价。供应链端的逻辑非常简单,你的量大供应链成本才能降下来。中国汽车芯片领域不会有很多家,量决定的,最终通过洗牌之后可能也就剩三四家。如果你只有汽车芯片就很难在竞争长跑中生存下来,因为你的供应链端没有优势,一定要有一个消费类的量大的产品,把你的量跑起来,这样在供应链端才有议价权。

我们公司一开始做这个就一定要量的产品。我们做好那个产品线,能够做到年发货上亿台,这样就把我的成本大幅度拉下来。这样就能够有供应链优势,等到供应链洗牌到一定程度,芯片厂商剩得不多的时候,双方博弈就开始达到平衡,客户跟芯片厂达到一个平衡。

大家知道跟英伟达和高通国内主机厂是没有议价权的。但是国内主机厂面对我们这样的客户,我们是没有议价权的。什么时候能有议价权了?当你达到一个平衡点,双方都可以接受,就是最优的解。我也能接受,我也能活着,你再压我可能就活得不好了,活得不好我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跟不上时代发展你就没有好的芯片可以用,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达到这个状态最起码还需要5年,安防行业,智能视觉行业里面对芯片比较了解,这个是相对比较理性的,它不会压到让你没有钱赚,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国内汽车领域还需要蛮长时间,大家要到理性阶段,到长期共赢的状态是需要点时间的,为什么今天我的主题就是讲的分工与合作,大家能作为一个长跑者。

Q:您是怎么看待自动驾驶感知路线的发展?如何降低成本?

郑军:我们的定义就是视觉+AI,多模态感知,视觉为主+AI。之前感知和AI是分开的。我们之前是一个感知的公司,但实际上不完全是,实际上是感知+计算。大家看到端到端让这个行业认知发生了变化,端到端的去做这个产品。我们公司或者做智能驾驶芯片就要支持这个端到端。

这个行业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就是特斯拉。像我们原来做手机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是苹果。很多不是独创,你要分析和了解,除了我们自己,你看他是怎么做的。马斯克特别推崇第一性原理,人是以视觉为主,芯片公司需要支撑各种各样的能力,比如激光雷达。我们芯片里面完全支持,剩下的就是算法的差别。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是我们来判断的,或者我们不去判断,哪种我都会支持好。你要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都没有问题,我们CPU里面有实施核,可以更快地响应,在过渡阶段或者发展阶段。无论他用不用我都支持好,对我来讲是加了一些成本,但是我的适用场景会更好。

尤其是国内,过去几年一直是两条路线,激光雷达派+视觉派,对我来讲是一样的。我的芯片只要加一点特性就能够把这两个都支持好,剩下的就是怎么支持两类算法。纯视觉算法和多模态算法,对我们来说是一样的。无非我们对这样一些算法的理解程度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理解,什么样的算力适配这样的应用,或者这样的场景。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做芯片的,客户群越大越好,这两类我们都会努力支持好,尽量不去做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派被打掉了,我们可能就更专注地做好另一派。

Q:比如蔚、小、理这三家,一年卖100-200万辆车,我自研芯片也能算过来账,蔚来自研芯片也就花20亿人民币。

郑军:其实最难的是行业达成共识。我今天讲的主题,我做一个呼吁,站在我的角度来讲。做芯片我是最专业的,为什么大家都在做?大家觉得做芯片很简单。做芯片更好,一算账好像做芯片对主机厂来说,砸10亿做芯片好像小意思。昨天我看蔚来李斌说我砸了好多好多钱,也不过是1000台换电站。除了汽车行业,其他行业没有这么大的实力,在汽车行业的共识需要时间更长。

大家看到过去历史上各个行业,从电脑、家电、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其实已经有共识了,刚才说的安防也是。我芯片厂商不做芯片,为什么华为可以做?华为是个特例,华为、苹果、三星是特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学华为的,达成共识最难,怎么样达成共识?就是让事实摆在面前逐步达成共识。

今天讲的还有一个主题,全栈自研逐渐回归理性,什么时候回归理性?当现实证明这条路不通的时候,或者不是最优的时候才能达成共识。为什么说时间不长呢?今年蔚小理自研芯片都得上车,都得去接受市场考验,他做完一款芯片之后还得迭代。今年做得还行,广告效益有了,上了车之后也不错,但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大家看到DeepSeek已经出现了,已经证明了算力并不是越大越好,蔚小理的车,你的芯片当然是自己的能力,放在什么样的车型上?如果理想只是做高端也罢了,在这样一个车型里面它的价格折算下来,如果研发费算上去是划不来的,造不如买,一定是这样子的。

Q:您如何看待智驾平权?

郑军:今年比亚迪“智驾平权”,我们觉得是加速了智驾下沉。在“智驾平权”这个名词出来之后,我们的宣传一直叫“智驾普惠”,我更喜欢“智驾普惠”这个词。目前为止,一个20万以上的车智驾体验跟一个10万左右的智驾体验花的钱是不一样的,在目前的阶段卷技术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前段时间,大家可以在网上看到微博上有人提到“可用”跟“好用”是两回事。国内因为车的市场卷得比较厉害,宣传目前有点领先于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慢慢会同质化,高阶的体验会逐步往中低阶去下沉,让中阶的也能够达到高阶或者接近高阶的体验。

Q:高阶智驾的标准是什么?

郑军:技术是永无止境的,会持续往前走,高阶智驾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今天的高端到明天可能就是中端,你再往前走的时候发现会有新的技术出现。像现在这些玩家,尤其是特斯拉为首的,包括国内的这些头部,包括华为,他会不断地追求技术进步。像端到端大模型,去年全是端到端大模型,把算力、算法带动起来。今年年初DeepSeek让大家感受到技术发生变革,在智驾行业里面,AI现在是演进最快的领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比较明显的是以前的低阶慢慢被集成掉,或者它的市场空间就没有了,这是我对这块的判断。

Q:在具身智能领域,为旌科技有哪些部署?

郑军:关于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的机器人,大家看到特斯拉,马斯克做了两个,一个是特斯拉,一个是Optimus,就是那个具身机器人。他讲这两款产品,最终是个AI的公司,他是技术底子是通的,大家可以想象智能车相当于最简单的机器人,或者是控制的机器人,只有加速、停止、转向。但是具身机器人的场景就能碎片化,操作更复杂,走路、手抓取东西传感、视觉、触觉等等,但是它的基础模型是一样的。我一直认为特斯拉这个路径是按照技术发展的路径在演进,我通过做车把整个产业链催熟,让产业链成本降下来,能让大模型应用到细分领域。比如说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或者在家庭领域,因为这个量相对比较小,有车可以把成本降下来,最终让机器人能够走向千家万户。

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公司定位是个端侧AI的公司,只做推理芯片,我们不做训练芯片。端侧AI芯片有三个大的领域,目前最大的就是智慧视觉,简单讲就是安防。为什么中国社会这么安全?AI的能力在安防里面应用了,所以叫智慧视觉,最早的应用大规模落地端侧AI是安防。

第二个,这两年火起来的智能驾驶。这是最大的端侧设备,端侧设备一般讲究成本、功耗、体积各方面的因素。车是最大的移动设备,这一波起来之后,整个产业成本会降下来,再切入到机器人领域。

我们是做端侧AI的底座,我们定位端侧AI芯片公司,底座是一样的。我们这样的产品基本的技术都包含了,现在我们也在开始一些机器人公司的交流和合作,但现在量还没有起来,现在不是我们的重点,我们会持续跟进。

Q:作为一个芯片厂商,为旌科技还需要往软件、往中间件方面做哪些方面?哪些方面需要和合作伙伴达成更好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郑军: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智驾平权,加速行业分工与合作”,可以部分回答这位老师的问题。

我举了一个例子,以手机行业跟和车行业做了对比,手机行业已经充分竞争形成了格局,软件就是安卓或者鸿蒙,芯片有高通、MTK,上面是系统厂商,另外还有一个特立独行的是苹果。

汽车行业是大的终端,本质是一样的,中间件我们是不做的。我相信中间件这个领域里面,国内国际上都有一到两个最终能够在这个地方统一的。前两天看到理想开源了他的OS,就是这块的工作,我们不做是对的。这块将来是作为芯片和系统的隔离,中间件做好之后对不同厂商都有利。这个中间件或者这个软件对不同的芯片能够做好适配,无论是用地平线的芯片还是用我们的芯片,或者其他的芯片。对整个主机厂的感受,或者对用户的感受是无感的,你用什么芯片关系都不大,剩下的就是芯片能不能做得更好。

我们一直认为行业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谦虚地说我自己是芯片专家,做芯片要做好是非常难的,我有一些朋友是软件专家,把软件做好也是非常难的。这个过程中间,除了各自把自己的包括算法,自己的东西做好,还比较重要的是两边紧密协作。我们跟武汉光庭,还有一些合作伙伴,我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分别做好自己的东西,再做好两边的协同,软硬件的协同,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最佳的用户体验。

之前我讲主机厂的全栈自研,每个领域的人才能力模型是不一样的。主机厂传统的是做机械,软件这块互联网做算法,我们是半导体,都是非常大的产业链。应该说没有或者很难有一个通才,所有的他都很清楚。过程中需要大家跨界,能够多走一步,我们了解一些软件,软件或者算法了解一些芯片,但并不是说代替它。我觉得你这个做得不太好,我就把你做了,我们公司人不多,我们始终专注于怎么把芯片做好,这是我对这个行业的看法。

现在还有很多公司他都做了,很成功,觉得是不是一定要做算法或者一定要做芯片。目前还没有到一个充分竞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只要能把市场占住就是好的,一定要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跟上技术迭代的速度。每个领域不一样,你怎么样能够有前瞻性去看到技术的变革,比如我就看不到,或者我就没有办法比别人看得更清楚一个算法的迭代。但是我看到它的基础,它是Transformer为主,我们看到芯片架构的迭代,我们在两三年前就知道我芯片出来之后应该是以Transformer为主的基础,我们能有这样的一些前瞻性,这个是在于我们在芯片行业的积累。你有行业积累才有专业度和前瞻性,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匹配未来的需求,而不是全把它做好。

我并不认为现在做得好的就代表未来一定做得好,这个竞争是长期的,是长跑,最终谁能够活到最好,笑到最后。这个行业里面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最终竞争的格局就是分工与合作。我们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做出最好的智驾芯片。

Q:像理想推出开源这个系统会对咱们有什么帮助?

郑军:肯定对我们有帮助。我们做SoC芯片,一定是有芯片和软件,我们的软件是专注于底层软件,上面是理想开源的这个操作系统,他那个操作系统加速跟应用的结合。因为他刚做开源,我已经安排我们要去分析他的操作系统,甚至可以把他的操作系统拿过来。我们做一些系统移植,更好地理解这个应用,我相信理想在应用层面比我们擅长。昨天他的演讲我也完整地听了,他的材料我也看了,现有的操作系统在车规或者在智能驾驶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足,就是响应时间,车的响应时间要求非常高。按照原有的响应时间可能不太够,或者不是最高效的,理想他们应该是做了很大的优化,我们也会去学习,我觉得对我们是帮助,对我们没有什么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