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在金融市场与消费领域激起层层涟漪。
一时间,商业银行贷款电话增多,银行APP贷款推送频繁,消费贷额度提高、利率降低、还款时间拉长,这一系列变化引发广泛关注。
刺激消费新政策将目光投向中产阶层,鼓励他们贷款消费,然而,这一举措究竟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仍需深入剖析。
当前,内需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日益关键。
过去,基建投资曾是拉动GDP的重要力量,但如今其作用逐渐减弱,且各地优质基建项目日益稀缺。以去年经济数据为例,GDP总量达134.9万亿,其中消费占比36%,约48.8万亿,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在60%左右。
巨大的差距凸显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也反映出政策刺激消费的紧迫性。
与此同时,银行也面临着严峻的资金积压困境。
2024年第四季度,银行净息差仅为1.52%,逼近盈亏线。今年前两个月,居民新增贷款仅547亿,同比下跌86%。作为以存贷款业务为基础的金融机构,银行急需通过放贷来赚取利息差,维持运营。
消费贷新政的出台,恰似一场及时雨,为银行提供了释放资金的契机。
此次消费贷政策调整力度之大,令人瞩目。个人消费贷最高额度从30万跃升至50万,互联网消费贷额度也从20万提高到30万,还款周期更是大幅拉长至7年。
同时,贷款利率降至历史新低,北京银行低至2.5%,宁波银行2.49%,四大行也基本维持在2.8%左右。与以往消费贷监管严格、银行谨慎放贷的情况相比,如今银行积极鼓励民众贷款,这种转变可谓天翻地覆。
中产贷款:意愿几何?
从政策层面来看,消费贷新政似乎为中产阶层提供了诸多便利,较低的贷款利率和较长的还款周期,降低了贷款门槛和还款压力。
例如,2.49%的贷款利率,意味着50万贷款分7年偿还,每月还款额仅6500元左右,这对于有大额消费需求的中产家庭来说,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中产阶层是否愿意借钱消费,并非仅仅取决于额度和利率。
敢于借钱消费的人,往往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有着良好预期,收入稳定是最基本的要素。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尽管政策意图明显,但中产阶层仍对未来收入存在一定担忧。
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行业竞争的加剧等因素,使得他们在做出贷款消费决策时更加谨慎。此外,消费观念的差异也影响着中产阶层的贷款意愿。
部分中产阶层秉持传统的消费观念,注重储蓄,对贷款消费持保守态度。
再者,虽然消费贷新政目标人群主要是广大中产阶层,但贷款优惠政策的实际落地存在一定问题。当前的低利率多为针对新客户的优惠,老客户想要享受同等优惠并非易事,银行在追求贷款规模的同时,更需把控风险。
过去几年,网贷、信用贷违约率持续上升,招联消费金融38亿坏账打包甩卖的折价率低至0.3,充分暴露了银行面临的风险。
若消费贷规模过度扩张,不良率上升,银行必然会收紧政策。
同时,贷款额度等本身对标的是个人的收入和资产,真正有贷款消费需求的部分中产,可能因收入波动或资产状况不佳,难以获得理想的贷款额度和优惠利率。
经济复苏:路在何方?
从短期来看,若部分中产阶层因消费贷新政增加贷款消费,必然会对宏观消费数据和居民贷款数据产生积极影响,拉升部分经济数据。鼓励民众加杠杆,本质上是让人们提前消费未来的收入,这些资金在当下将转化为其他人的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
以2024年一季度为例,中国企业部门宏观杠杆率高达174%,而居民端仅为64%,两者差距明显。若政策生效,未来居民端宏观杠杆率有望上升,企业端则可能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企业的杠杆压力。
然而,消费贷新政的宽松能否真正带来经济复苏,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若短期消费刺激能够提升经济活跃度,增加企业收入,稳定就业,经济有望进入正向循环。但如果居民收入未显著增长,杠杆率却不断攀升,可能会陷入类似欧美国家的消费透支困境,导致未来消费增长乏力,影响长期经济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当居民杠杆率超过70?0%时,消费增长往往会遭遇瓶颈。
从经济指标来看,若经济走向复苏,CPI和PPI将率先回暖,这两个指标是GDP恢复的重要先行指标,也将在资本市场有所体现。
一旦经济复苏预期明显,商品市场大概率会出现集体回暖行情。
消费贷宽松政策的本质,是促进中产阶层消费,以缓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杠杆,拉动经济数据。但政策效果究竟如何,还需后续通过宏观数据中的重要指标来评判。
消费的持续增长不能单纯依靠消费贷,政策的目的是通过这一强心针,推动经济尽快回归良性循环。
刺激消费新政策鼓励中产贷款消费,出发点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着中产贷款意愿不足、政策落地难题以及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
要真正实现经济的复苏与可持续发展,政府在推行促消费政策的同时,必须同步做好稳就业、稳收入工作,增强中产阶层对未来收入的信心,优化消费贷政策的实施细节,确保政策能够精准落地,切实发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
否则,刺激消费新政策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带来一些潜在风险。
文本来源@老丁是个生意人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