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三共模式+弹匣电池2.0,商用车“电动革命”的广汽解法

IP属地 北京 编辑:顾雨柔 第一商用车网 时间:2025-04-01 17:02:37

严骏

当全球商用车电动化浪潮一路狂飙,一场关于新能源商用车的“动力之战”正在暗地里重构着行业格局。尤其,在行业内卷于续航参数与补能效率的“军备竞赛”,一家商用车企业与电池企业的战略签约,却将战火烧向了更隐秘的战场——全生命周期价值重构。这便是近日引起行业关注的广汽日野与因湃电池战略合作落地。

从战略合作协议公布的“常温快充循环寿命突破7500次,全生命周期运营里程跨越200万公里门槛”等电池性能来看,这场合作或将改写新能源商用车“耐用性差、场景适配弱、残值黑洞大”的三大行业“魔咒”。而作为幕后推手,广汽日野又将迎来哪些变化?请看第一商用车的分析报道。

从行业痛点看广汽日野的竞争突围

当前,商用车新能源化如火如荼,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用户在拥抱行业转型的过程中仍然有诸多顾虑。其中,以电动重卡为例,受整车全生命周期经济性的掣肘,用户对于复杂工况下车辆的可靠性焦虑,以及续航与运营效率的平衡困境,致使新能源化重卡渗透率即便节节攀升,却始终局限在相对固定的应用场景中。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商用车的心脏,成为了左右行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售价高昂的电池占据了整车近半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复杂的商用车使用工况,又对在各类场景中的车辆续航、可靠性等提出了严苛要求。据中汽协数据,我国商用车保有量仅占汽车总保有量的12%,但其碳排放量占比超过55%,加上仅17.9%的新能源渗透率,巨大的减碳需求与技术成熟度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显然,广汽日野与因湃的强强联合,正是瞄准这一结构性痛点。前者拥有商用车制造端的场景数据积淀,后者则依托广汽集团百万台电池产业化经验及18GWh量产线规模优势。双方在电池技术的自主化突围,本质是构建“产业链话语权+技术储备厚度”的双重护城河。当多数车企仍在采购标准化电池时,广汽日野已通过定制化研发,将产品与场景深度绑定——这正是其保持市场主动权的关键筹码。

技术加持 自研电池重构价值逻辑

在商用车的应用场景中,产品性能来不得半点虚假,对于电池性能的评判同样遵循务实的标准。能否多拉快跑、能否耐用抗造、是否安全省心,这一切的实现,不能仅靠宣传口径的自我吹捧,更要落到实处,那便是在技术端的创新与突破。

据介绍,双方自研的电池采用低耗锂负极与多阶梯成膜技术,让常温快充循环突破7500次,配合MTB集成消除冗余结构,确保整车全生命周期运营里程超200万公里,远超行业平均水准,直接降低用户年均折旧成本。其次,在安全性层面,弹匣电池2.0通过整包针刺、枪击测试,极端工况下的温升与电压波动趋近于零,加上严密的封装工艺,保证了暴雨、涉水或高湿环境中仍能稳定运行,这在多雨的南方港口运输场景堪称“救命设计”。

此外,该电池应用的微晶超能铁锂技术使用超薄铜箔与长薄方形叠片设计,使得电池包质量能量密度得以提升,并优化了载货空间,大幅缩短补能时间,为破解新能源重卡“续航焦虑”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双方的合作中,电池产品仅是“全生命周期思维”下的硕果之一,双方还可以通过智慧云平台实时监控电池健康度,并实现逆向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这意味着不仅能帮助用户省下维保成本,更能通过电池残值回收获得二次收益。这种从“产品销售”到“价值服务”的跃迁,正重塑新能源商用车的价值逻辑,也正是当前行业中所亟需的生态。

“三共模式”解码生态竞争策略

倘若说技术突破是广汽日野刺破新能源商用车场景壁垒之矛,那么“科技共研、生态共建、标准共创”的“三共”协同模式,便是其精心构造的护法金盾。这种深层次绑定,绝非简单的供应关系,而是以数据流、技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形成的生态闭环。

在研发端,双方以广汽研究院为核心,共享商用车工况数据,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加速技术迭代,聚焦新能源商用车核心痛点,构建多技术路线的研发储备。制造端,其利用AI质检将极片不良率控制在PPb级(十亿分之一),而柔性化的产线可以满足多类场景下不同标准要求的电池包混线生产。

在行业标准制定中,双方通过模块化电池舱设计与充换电一体化方案的搭建,让车主可根据运营需求弹性扩展车辆续航能力,此举或将改写重卡电池的兼容性规则,让场景限制不再是新能源重卡的“阿喀琉斯之踵”。

这种生态化战略布局带来的红利,将伴随广汽日野产品在市场的不断扩张中逐步显现。尤其,当因湃36GWh的产能于2026年达产后,规模化成本优势将为广汽日野的攻城掠地“插上翅膀”,进一步为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赢得更大的战略空间。

结语

广汽日野与因湃的合作,揭示出商用车电动化竞争的本质,正由从单一产品博弈,升级为“技术自研能力+产业链控制力+生态构建速度”的系统战。

当7500次循环寿命击穿用户心理防线,当“三共”模式构筑起从研发到再生的价值闭环,这场合作或许正在书写一个新的行业范式——未来的商用车领军者,必定是那些能整合最硬核技术,洞察最深度场景和最强生态凝聚力的“系统级玩家”。而广汽日野,显然已在这一棋局中抢占了关键落子点。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