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动力电池行业已经掀起一场激烈的“极限竞速”。在诸多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奋力对抗“内卷”浪潮的路径中,亿纬锂能的表现尤为瞩目。
了解到,近日,亿纬锂能已经成功收到了一汽奔腾、长安汽车、小鹏汇天等来自不同领域的客户供应商的定点通知。
亿纬锂能通过大圆柱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技术层面形成了与头部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据悉,截至2025年2月中旬,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已实现量产装车31300+台,单车最长行驶里程达到18.5万公里以上。
图片亿纬锂能
此外,随着马来西亚工厂首颗电池下线,亿纬锂能的国际化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如今的亿纬锂能更是在积极拓宽市场边界,向储能、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增量市场发力。
在亿纬锂能“自我救赎”的实践举措中,也为第二阵营的动力电池企业提供了系统性的“突围”路径。它的策略为其他二线动力电池企业树立了可复制的典范,将助力其在行业洗牌期迎来新的变局。
靠大圆柱电池,打开差异化竞争
进入2025年以来,亿纬锂能已接连公布成为多家车企的定点客户。
亿纬锂能于2月6日晚间发布公告,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收到一汽奔腾关于大圆柱电池的供应商定点通知,随后又在3月2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收到长安汽车关于HEV电池总成等零部件的供应商定点通知。
对于接连获得车企认可,亿纬锂能表示,这是对大圆柱电池产品性能和供货资格的认可,将有助于推动其在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持续提升公司在电动汽车行业的市场拓展力、综合实力和国际化水平。
锂电池的封装形式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圆柱、方形、软包三种形式,而大圆柱电池在能量密度、性能、成本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未来有较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亿纬锂能很早就布局大圆柱电池的技术研发及量产落地,是目前极少数真正收到终端客户大批量圆柱电池订单,并做到大圆柱电池量产上车的电池公司之一。
亿纬锂能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在市场变化中,亿纬锂能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通过和客户的不断探索,看到了圆柱电池面向未来优质发展和快速迭代的需求下,标准化尺寸方面的巨大优势以及原位升级的极大潜力。同一尺寸,可适配纯电、插混、增程多类型,适配高压、低压多场景,通过电芯材料的升级,实现不同续航里程和性能指标的覆盖。
了解到,自特斯拉在2020年提出4680电池概念后,全球产业迅速响应,多家车企纷纷跟进。作为电池领域的布局重点之一,亿纬锂能的46系大圆柱电池在2023年已经实现了量产上车。
目前,亿纬锂能的产品已经进入奔驰、Rivian等6家车企供应链,带动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在高端市场份额从5.3%提升至11.7%。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指出,2025年是亿纬锂能基本面显著改善的关键时刻。其中,动力业务客户结构显著改善,产能利用率提升对应单位折旧下降,盈利有望迎来转正。大圆柱业务标杆企业难题即将攻克,示范效应提振市场信心,公司也将受益。
亿纬锂能在2022年与宝马集团携手,双方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及制造工艺等领域持续探索,不断推动大圆柱电池产品迭代升级。
如今,大圆柱电池即将搭载于宝马“新世代”车型面向全球市场推出,结合宝马全新一代电驱系统,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强安全、更长续航、更快补能的驾乘体验,共同开启电动驾趣新纪元,共赴电驱“新世代”。
据悉,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技术搭载大圆柱电芯,能量密度提升至300Wh/kg,支持15分钟内完成80%电量快充。这一产品将于即将到来的2025年上海车展上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亿纬锂能也在积极拓展圆柱电池的使用场景。
亿纬锂能在3月24日发布了18650 30PL与21700 50PL两款全极耳圆柱电池新品,并推出倍率型圆柱电池全面解决方案。
据悉,基于全极耳技术体系,亿纬锂能通过"材料-结构-工艺"三维创新,实现功率提升100%,循环提升60%,内阻降低60%,温升降低60%,赋能工具行业发展,促进电动工具轻量化、园林工具电动化。
此次发布的18650 30PL与21700 50PL,更以高功率、低温升、长续航、超快充、长循环、高可靠六大维度的提升,达到圆柱电池技术与能效新高度。
50亿扩产,持续为“明天”加注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领域一直是企业投资的热点领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行业内对锂电产品在动力、储能两大市场的前景判断颇为积极。
根据宁德时代的预测,中国动力市场到2030年电动化率有望提升至80%—90%,智能驾驶的应用有利于提振电动化,算力中心的需求则有望带动储能电池市场增速提升。
基于未来几年的市场增速较快的判断,目前各家动力电池企业都在积极推进产能投建。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产能是在市场上掰手腕的基础。亿纬锂能也在3月20日发布公告称,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5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该笔资金将用于“23GWh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主要应用于乘用车、户用储能等领域。其中,建成后拟新增约21GWh 46系列大圆柱电池产能。
图片亿纬锂能
事实上,亿纬锂能已经具备了产能扩建的底气。
根据亿纬锂能官方消息,截至2024年9月末,其圆柱磷酸铁锂电池产品已取得的未来5年的客户意向性需求合计约81GWh;三元大圆柱电池已取得未来5年的客户意向性需求合计约483GWh。
在亿纬锂能看来,其产能扩张主要是受下游客户的生产情况影响。一般意向性需求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商业谈判中以非书面形式提出,二是为书面形式,包括签署合作协议、定点通知书或定点函、项目书和量纲需求、询价函等多种媒介和方式。
其中,圆柱磷酸铁锂电池取得的81GWh意向性需求中,书面形式输入需求约31GWh,非书面形式输入需求约50GWh。
三元大圆柱电池取得的483GWh意向性需求中,书面形式输入需求约341GWh(其中已批量供货或已取得定点的客户对应的意向性需求共187GWh),非书面形式输入需求约142GWh。
自去年以来,亿纬锂能的产能扩张已经在明显加速。位于荆门的17GWh储能超级工厂一期项目在去年12月刚刚投产,在今年1月,43GWh的二期项目又正式启动,两者合计60GWh。
此外,为提升海外交付能力,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及时、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充分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电池产品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扩大在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亿纬锂能的出海步伐已经迈出去一大步。
了解到,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工厂首颗电池下线仪式已于2月16日举行,这标志着亿纬锂能首个海外工厂开始生产运营。
据悉,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工厂2023年8月正式动工,2024年12月设备开始进场,随后仅仅两个月,便完成产线调试并实现首颗电池产品的成功下线。该工厂的建设向行业展现了“亿纬速度”,也向全球展现了亿纬锂能卓越的管理体系能力。
从低空到人形,打开增量市场
当同行还在动力电池红海厮杀时,亿纬锂能已经在新赛道疾驰狂奔了。
作为国内少数业务覆盖消费、动力、储能全场景的锂电龙头,亿纬锂能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生态协同能力,正在切入具身智能与低空经济赛道。
据摩根士丹利在近期发布的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梳理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大脑、身体以及集成三大核心环节中的核心企业,电池部件中,国内仅有2家企业上榜,亿纬锂能便是其中之一。
据悉,亿纬锂能在3月上旬曾在互动平台上有过透露——公司已接洽头部几家人形机器人客户及车系客户需求,主要产品涵盖人形机器人、机器狗,其中部分客户已经完成样品交付和组装。
亿纬锂能3月18日发布公告称,已经收到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小鹏汇天”)的供应商定点开发通知书,将为小鹏汇天提供下一代原理样机低压锂电池。
图片 亿纬锂能
亿纬锂能方面表示,本次收到定点开发通知书,是对公司低压锂电池的研发技术、产品性能和供货资格的全方位认可,是公司在低空经济领域市场开拓的又一重要成果。
此外,3月5日,中航工业自主研发的AS700D电动载人飞艇完成科研首飞,搭载亿纬锂能定制化电池系统。该飞艇最大航速80千米/时,飞行高度3100米,载客量达10人,电池采用双层模组与双包并联冗余设计,单包失效仍可安全运行,并支持8C脉冲放电,满足复杂工况需求。
这一成果标志着亿纬锂能电池在航空器领域规模化应用的起点,为其后续拓展无人机、eVTOL等场景奠定基础。
了解到,低空经济这一新兴产业因其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备受关注,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了包括车企、动力电池等在内的汽车行业产业链企业争先进入。
亿纬锂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布局相对较早。据公司前期披露,其已为某国际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研发电池系统并交付A样产品,协助客户完成航空认证,同时向多家国际客户送样测试。其eVTOL电池能量密度达320Wh/kg,支持10分钟快充至80%,循环寿命超7000次,且全生命周期内满足10C高输出需求。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低空经济领域动力电池需求达8.7GWh,同比增长413%,其中物流无人机电池占62%,载人eVTOL电池占28%。
此外,储能也正在成为亿纬锂能的第二增长曲线。
近日,全球知名研究机构Infolink发布了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企业出货量排名,亿纬锂能以强劲增长势头跃居全球第二。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其储能电池出货量达35.73GWh,同比增长115.57%,远超行业60%的平均增速。
亿纬锂能正在通过 “超级订单+超级工厂” 双轮,驱动储能领域的增长。
在今年2月份,亿纬锂能子公司亿纬动力与海博思创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约定2025-2027年供应50GWh储能电芯。不仅如此,双方还承诺以国内市场合作为基础,协同开拓海外市场业务,并积极探索在产能及其他领域的深度合作。
此外,亿纬锂能还与多家国内企业达成战略合作。2024年4月,亿纬锂能宣布与海得智慧能源、林洋储能、晶科储能等国内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总合作规模达到19GWh。在海外客户方面,亿纬锂能在2024年6月和9月分别与Powin、AESI等海外客户达成合作,供应规模分别达15GWh和19.5GWh。
内卷当下,技术定义市场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中,动力电池领域从来不缺少新故事。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数据,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同比增长41.5%。其中,宁德时代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达246.01 GWh,市占率为45.08%,稳坐行业龙头宝座;比亚迪则以135.02 GWh的装车量排在国内第二位,市场占有率为24.74%。同时这也意味着,留给二线企业的生存空间已压缩至不足三成。
在“价格战”与“技术迭代”的双重绞杀下,二线企业分化加剧。而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转变:单纯产能扩张模式失效,技术定义市场的时代正式到来。
从整个行业来看,产品代际的周期在缩短。动力电池行业从未像今天这般残酷,头部企业的技术护城河正以指数级速度加宽。宁德时代2024年年报显示,营业收入为 3620.13亿元,研发投入为186亿元,研发费用占比突破了8%。
动力电池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高发地,技术创新是破除内卷的关键。
2024年,亿纬锂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18.70 GWh,同比仅略微增长8.34%。据悉,亿纬锂能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1%,重点投向大圆柱、钠离子、固态电池等领域。
亿纬锂能在公告中也表示,近期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供应量的影响,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路线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当前,全固态电池仍处技术研发试生产阶段,生产难度及成本较高,商业应用不确定性高;钠离子电池在低速车、中低端储能等特定领域具有性价比优势,与公司本次募投项目产品主要应用场景户用储能及乘用车领域存在差异、重叠度较低。若未来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路线发生突破性变革或产业化进程加速,而公司未能及时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可能面临技术路径替代的风险,并对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以及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产能扩张带来不利影响。
根据《中国圆柱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数据,2024年全球圆柱电池出货量达到128.2亿只,同比增长3.6%,其中亿纬锂能出货量位列全球第四、国内首位。白皮书还指出,中国企业在圆柱电池新的应用场景如BBU(高效电力保障设备)备用电源、AI机器人、eVTOL、生物医疗等新的应用场景的开拓走在行业前列。
固态电池方面,按照规划,亿纬锂能将在2026年实现生产工艺的突破,推出高功率、高环境耐受性及绝对安全的全固态电池,2028年实现技术突破,推出400Wh/kg高比能全固态电池。
盖世小结:亿纬锂能的突围之路,是动力电池行业价值重构的微观映射。从技术迭代到应用场景创新,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的生存空间不再取决于产能规模,而是技术定义能力。从地面到低空再到人形,动力电池企业凭借技术立身,重写游戏规则。在这场“突围战”中,二线阵营的生存法则已经清晰浮现:在头部企业设定的游戏规则外,开辟属于自己的技术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