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和图片,展示了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车辆撞击护栏后迅速起火,现场情况令人痛心。据目击者和自称家属的网友描述,这起事故发生在3月29日晚的安徽某高速公路上,小米SU7在行驶中突然撞上中央护栏,随后车辆发生剧烈燃烧,车头几乎完全损毁。
事故中,最令人揪心的是车内三人的安危。据网友透露,事故发生时车门自动锁死,电池组爆燃,车内人员无法逃脱,最终不幸遇难。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广泛讨论。
面对这一悲剧,小米汽车迅速作出回应。4月1日,小米汽车客服表示,公司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紧急赶赴事故现场,协助相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并处理后续事宜。小米汽车承诺,将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公布调查结果,以回应公众关切。
随着事故调查的深入,网友们的讨论也日益激烈。一些人将矛头指向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缺陷,认为新能源车在碰撞后电池起火的速度远超燃油车,且电子门锁系统容易在事故中失效,形成“死亡牢笼”。特别是结合此前南京、泉州等地的小米SU7失控事件,有网友质疑其安全设计存在系统性问题。
然而,也有网友保持冷静分析。他们认为,在官方调查结果公布之前,不应过早下结论。事故原因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如车速、驾驶行为等,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缺陷。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碰撞起火并导致人员伤亡的案例并非个例。回顾过去,类似的事故时有发生。例如,2024年山西运城发生的一起问界M7高速追尾事故中,车辆同样起火并导致三人死亡,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专家指出,碰撞后车门无法解锁的原因可能包括车辆不具备自动解锁功能或车门解锁系统因碰撞故障而失效。
不过,也有案例表明,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后的安全性并非一概而论。例如,2025年3月23日成都发生的一起蔚来ES6碰撞事故中,车辆虽然起火,但车门自动解锁,把手自动弹出,车内人员得以及时逃生。这一事件展示了车企在车辆安全设计上的差异和进步。
针对此次小米SU7事故,小米汽车表示将全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并强调其CTB电池包开发遵循最高安全标准,并经过全面严苛测试。然而,这起事故无疑给小米汽车的安全保障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小米SU7此次事故再次提醒车企,在追求技术创新和性能提升的同时,必须将安全置于首位,不断优化车辆安全设计,加强对电池系统的防护,完善碰撞后解锁、灭火等安全机制,确保消费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