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累计亏损近千亿港元,李嘉诚或将资产重构,长和发布公告后,港口交易已有眉目,还拦得住吗?
自长和实业公布与美企贝莱德财团的43处港口交易后,长和旗下的各大集团股价暴跌。3月29日,长实集团股价大跌 6.98%,和黄医药暴跌 7.95%,在过去11个交易日,长和累计跌幅超16%,市值蒸发 323.6 亿港元。算上长江基建、电能实业等旗下集团的话,长和系四大集团的身价已缩水 781 亿港元以上,同时,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下调了长和的评级,理由是 "政治风险溢价正在飙升"。更惨的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对港口交易进行审查,如果构成反垄断或被叫停,李嘉诚不但无法套现190亿美元离场,很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即便如此,长和企业仍然不愿回头,3月31日,该公司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董事会还没有决定是否出售电讯业务。近期考虑到长和的亏损,市场普遍猜测长和要进行资产重构,电讯业务可能被拆分上市,对此长和急忙做出回应以规避市场风险。但对于港口交易,该公司却绝口不提。
有消息透露,面对港口交易带来的批评声浪,李嘉诚回应称“自己没有从政府得到丝毫特殊的权利”,言外之意是他“不欠国家的”,港口交易只是商业行为且势在必行。如果单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李嘉诚卖港口只能获得1480亿港元左右,而长和系的资产已经缩水了780亿港元,这桩买卖真的赚了吗?
自3月4号以后,港府曾多次约见长和实业有关代表,就港口交易商谈合理的解决方案;港澳办多次转发《大公报》的檄文,商务部专家、政界人士等人批判李嘉诚“在商不言强”,强调“商人无祖国是谬论”。然而长和依旧我行我素,仅仅通过消息人士放风称本周不会签署协议,终于等到了市监总局的下场。整个过程不难看出,国家不是没给机会,反而多次苦口婆心地劝告,几天前国家还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打消李嘉诚对美国制裁的顾虑,但李氏家族的表现却令人失望。
几天前,美方发言人就港口交易表态,称希望美企与长和达成交易,以削弱中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紧接着在3月31日,中国外交部再度发声,再次强调中方坚决反对利用经济胁迫等手段损害他国正当权益的行为。一场关于海运物流的大国博弈已经展开,长和的这桩交易已经被排除在外,如果国家叫停,那么李嘉诚后悔也晚了,不但损失了数百亿港元,还有个人的口碑和形象。时间不等人,对李嘉诚来说,在有关部门作出调查结论前,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终止交易,或许更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