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文 一个活力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流动的社会。而流动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要素能够通过市场在中国大地上自由运行,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没有要素的有序流动,就没有活力中国,就不会有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由广东经济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主笔、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副主笔的54万字的《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大纲》,是一本全面研究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原创专著。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高度契合,要素市场中诸要素能否有序流动,直接关乎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景象。
本书以形象比喻提出市场体系大厦三要件:市场主体是“根基”,要素市场是“钢筋”,三大机制(供需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水泥”。市场体系里固然有商品市场,但最硬核的是要素市场,这是中国市场体系的支撑。
一、总体评价
全书共三篇13章,系统探讨了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和总体方略。书中分别论述了劳动力、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七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源流、现状、改革成效和面临的挑战,分析未来趋势,并对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路径和配套措施提出见解,力求讲清楚要素市场化改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此书是一座含金量丰富的金矿,全书关键词是“改革”,改革渗透在全书的各章内容中。此书内容几乎汇聚了中国40多年市场化改革的方方面面。既是对中国市场化改革攻坚克难历史过程的回顾,也是对当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难点集萃,包括当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亟需破解的一系列难题的总结,也对中国市场化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作了细致分析。
其中包括:由于要素市场化改革长期滞后,土地、劳动力、知识、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市场发育缓慢,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改革明显滞后。要素市场化“短板”,已经成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必须突破的难点。
本书围绕要素市场化改革,呈现三个特征:一是理论创新性强,二是结构系统完整,三是丰富的实践案例与理论的完美结合。
二、对市场要素内涵的认识
此书内容丰富,有诸多原创性成果。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对市场要素内涵的认识:
1、要素的形成
本书分析了要素形成过程,实际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过程。在马克思以前的很长时间里,人类对要素市场内涵的认识只有劳动和土地。威廉·配第的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那一时期对要素市场的认识。19世纪的马克思把资本作为第三个要素,他写的《资本论》实际是论“资本”。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的重要性愈加显现。20世纪末期,即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内容。此后,技术要素又被分解为知识和技术两个要素。21世纪初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管理”作为新的生产要素。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2017年12月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第一次提出“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由此形成劳动、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七个要素”。
随着对要素内涵认识的深化,对生产要素的理解也更加丰富。例如,对土地生产要素的理解,土地要素不只是地面或地表,还包括地下矿产资源,地上的森林、草原、江河湖泊以及海洋等自然资源。
2、要素中性和要素分类
七大生产要素姓什么,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姓“中”。本书对“资本中性论”作了较为深入分析。资本跟商品经济一样,是一个“中性”的经济范畴。本书详尽分析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包括劳动力、资本、管理等诸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对资本运行规律的把握,重要的是提高对资本运行规律的认识,提高资本治理效能,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正本清源、搞活资本。
按此书分类,七个生产要素中,土地、资本是“物本要素”,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是“人本要素”,数据既有“物本”成分,也有“人本”成分。属于“物本与人本混合型要素”。
要促进人的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劳动者权益;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管理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需要填补“管理市场”的空白,以实际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
只有使要素市场化,人本要素才能够得到充分实现。
三、“要素三放论”与“产权市场”
从生产要素的产生、发展到消亡,产权制度都相伴相随。此书对改革开放的历程做了回顾,从最初的劳动力市场建设、资本市场建设以及资本市场的新形式——产权市场建设。每一步发展,都经历了改革攻坚克难的过程。
本书给出的原创性结论:产权是生产要素的生命,“命”在产权这里。具体说,劳权是劳动力要素的生命,地权是土地要素的生命,资权是资本要素的生命,知权、技权是知识技术要素的生命,管权是管理要素的生命,数权是数据要素的生命。
产权和要素的关系是相伴相随,形神兼备的。有产权的不都是要素,但凡是要素都有自己的产权。要素市场化配置实则是“产权配置”,要素价值实则是“产权价值”。
本书提出“要素三放论”:人本要素要“放手”,物本要素要“放活”,数据要素要“放量”。每一个要素之“放”,都是产权市场的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权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全面,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分析的要素市场化过程,实际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攻坚克难的过程。
四、未来改革方向
中国要素市场化程度目前还比较低。现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相当一部分内容与要素市场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本书提出创建六大要素市场,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劳动力市场建设。在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最具创造性和能动性,在各要素的优化配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建设的重点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的户口制度。此外,还包括推进农民的技能技术评价问题,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等。
二是土地市场。这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地和宅基地。以农地为例,就是搞“三权分置,土地流转”,即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承包权是农户的,承包权的经营权是可以流转的。“三块地”市场的“放活”和改革的推进,将获得新的增长点,并促进产权市场的发展。
三是知识技术市场的建设,重要的是个人的科研成果也可评估作价,甚至交易。
四是资本市场建设,包括股票、债券、基金、信托等。而产权市场是“资本市场的新形式”,需要加大产权市场建设。
五是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要素市场涉及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本书提出“双轨运作”:公共数据一条轨,商业数据一条轨。公共数据的主体部分对外免费开放,准确透明,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知情权”需要;不排除有部分公共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海量”的商业数据,应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基础上,按市场经济规律“放量”运行。
六是管理要素市场或称“企业家市场”。例如,管理要素市场,企业可以到市场招聘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等。
中国要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深化的趋势就是要走向要素市场化。
此书如果说还有不足,那就是由于作者多(14位作者),各章的风格不尽一致;一些章节内容还可以再精练一些,一些内容还可以再作更深入研讨。
(作者系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创始会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