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混动汽车”的油耗能这么低?
以丰田卡罗拉锐放的电混汽车为例,其百公里油耗仅需4.56升L;又比如比亚迪秦L DMI,百公里亏电油耗甚至能做到2.9升…
明明相对油车来说,没什么很大的差别,怎么就会出现这么大的进步呢?
最近,我特意请教了一位内行人,给大家聊聊这件事。
首先,他强调,要真正理解这一现象,必须先从两者的基本构造差异讲起。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燃油汽车依赖于内燃机来驱动,其热效率通常在20%到45%之间。
听上去可能没什么,但仔细深思就会发现:在内燃机运作的过程中,其实存在大量能量被浪费了。
而这种浪费,在城市驾驶的“频繁启停中”尤为明显。
而混合动力汽车,则采用了更为复杂的动力系统,与燃油车大大不同。
说白了就是,你以为它仅仅多出了电池,其实还多出了一个电机,一套复杂的动力系统。
因为这个复杂系统的存在,所以带来了两大好处。
第一个好处,就是实现了能量的动态回收。
前面我们提到过,在内燃机运作的过程中,其实存在大量能源浪费——这对纯油车来讲,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
但放在混动汽车上,情况就不一样了。
电车独有的“能量回收机制”,使得混动汽车,能把暂时用不完的能量存储起来,放在电池里,然后在合适的场景下使用。
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
比如在等红绿灯的时,燃油效率其实是很低的——这时混动汽车,就可以把多余的能量回收起来,存储在电池里,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时,直接消耗电量,根本不用燃油系统介入。
又比如,在下坡路段时,燃油车靠刹车系统制动,产生的惯性能量根本没能利用起来。
但混动汽车就不同了,通过“能量回收系统”,能够将这些能量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别小瞧这一点,统计数据显示,在城市交通模式下,再生制动可以回收车辆约30%至50%的能量。
这是什么概念呢?一辆平均能耗8升的车,加入一个动能回收系统,最低能耗能做到4升左右。
别觉得是天方夜谭,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五一期间一位朋友驾车开了3400公里,消耗了593.8度电。
而其中有206.2度电,是靠动能回收省下来的——可想而知这个功能有多实用!
第二个好处,就是克服燃油车弱势场景。
其实上面我们就提到过,燃油车在红绿灯等很多场景下,能源效率其实是很低的。
说白了就是,很多能量用不到,又被浪费了。
但有了电池和电机以后,这些弱势场景直接就能避开了。
说白了就是,很多场景下,发动机本身就不该启动,但受燃油车结构限制,又不得不启用。
混动汽车完美地规避了这个问题,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油耗被大大降低了。
不仅如此,因为有了电机的加持,在复杂场景下,还能提供更好的性能。
譬如,面对陡坡时,内燃机的介入是存在滞后性的,所以很容易出现滑坡现象。
但有了电机的介入就不一样了,在低功率时段时,完全可以只靠电机驱动;等到了高功率时段,又能靠内燃机。
因为这两个东西的配合,燃油系统的滞后性也不存在了,能源利用效率也更高了,性能也更强了。
此外,在高速公路上,面对紧急超车时,也是如此:
因为内燃机从响应开始,然后达到最高转速,是需要一个时间差的,往往零百加速会很慢。
但混动汽车汽车可以借用电机消除时间差,实现快速超车!
考虑到这个优势,所以混动汽车现在成为了赛车比赛中的主流,在《飞驰人生2》这一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总的来说就是,为什么“混动汽车”的油耗能这么低?
因为电机和电池的存在,弥补了它的弱势场景,提高了其能源利用效率,自然就给力起来了。
当然,说来容易,实现起来其实很难。
因为什么时候介入电机,什么时候介入燃油系统,如何判定所处的工况,同时,如何分配动力…这往往是一门艺术。
需要很多汽车工程师,编写很多代码去主动识别,去主动控制。
放眼全球来看,能做好的车企其实没有几家——因为这样的门槛,所以才缔造了比亚迪“遥遥领先”的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