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10万家药店或倒闭?2025年第一个倒下行业,健康消费迎来巨变

IP属地 北京 编辑:冯璃月 江语熙 时间:2025-03-31 22:30:27

‍‌‌‌‌‍‌‌‌‍‌‌‌‍‌‌‌‍‌‌‌‌‌‍‌‌‌‌‍‌‌‌‌‌‍‌‌‌‌‌‌‍‌‌‌‌‌‌‍‌‌‌‌‍‌‌‌‍‌‌‌‌‌‌‍‌‌‌‌‌‍‌‌‌‌‍‌‌‌‍‌‌‌‌‍‌‌‌‌‌‍‌‌‌‌‍‌‌‌‍‌‌‌前言

曾经"遍地黄金"的药店行业,如今正迎来史无前例的倒闭潮。数据显示,2024年已有近4万家药店关门大吉,而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进一步扩大至惊人的10万家

这个曾经被视为"永不衰落"的暴利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从疫情期间的一药难求到如今的门可罗雀,短短几年间,药店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万家药店的集体倒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行业困境?这场席卷全国的药店倒闭潮会如何重塑我们获取药品的方式和医药供应链?

暴利神话破灭

数字有时比故事更有震撼力,当我们谈论药店行业的崩塌,数据如同一记重锤,让人不得不正视这场行业地震。2024年开始,各地药店正以每天274家的惊人速度消失,如秋风扫落叶般悄然凋零,这种势头到2025年只会更加凶猛。

老百姓大药房、一心堂这样的龙头企业也难逃厄运,财报显示它们的业绩如同断崖式下滑,一心堂净利润同比下降高达81.8%,而漱玉平民更是直接亏损2.2亿元,比去年同期几乎相差了一个天文数字。这些曾经的行业巨头正如同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更令人瞠目的是,在短短几年间,我国药店数量从2010年的40万家膨胀到如今的68万家,其中仅2023年一年就增加了4.4万家,好似雨后春笋般疯狂生长。然而物极必反,这种非理性扩张终究难逃市场规律的制裁。

走在街头,你会发现不少药店的卷帘门已经永久拉下,橱窗上贴着"转让"字样的纸条在风中孤独摇曳,不少创业者一夜之间从老板变回打工人。各地医保局和药监局一个接一个地发布注销公告,广东、山东、江苏等地的药店纷纷主动申请注销,宛如军队中的溃逃,一发不可收拾。

即使是国大药房这样的超级连锁,也在短短两个月内注销了五家公司,涉及上百家药店,如同大树不得不自断枝叶以求生存。这场生死洗牌已经不仅仅影响个体药店,而是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版图,无数中小药店被迫站在了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

行业协会的一位资深专家曾经无奈地表示:"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行业收缩,药店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淘汰'。"这不禁让人思考,这些药店究竟是如何从暴利神话跌落到生存困境,他们又在这场危机中做出了怎样的抗争?

药店行业衰落的多重推手

探究药店行业的衰败,就如同解剖一场完美风暴,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将这个曾经的黄金行业推向了悬崖。表面上看是市场规律的自然选择,实则背后暗藏着多重隐忧,逐渐累积,终至崩塌。

首当其冲的是那股近乎疯狂的扩张浪潮,在资本的助推下,药店数量从40万猛增至68万,市场饱和度不经意间已突破170%,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家药店中就有7家是"多余"的。一条街上甚至能见到七八家不同品牌的药房相互对峙,竞争已经从红海演变为"血海",不少药店老板苦笑着说:"我们这行早就变成了'十店九亏'。"

更为致命的打击来自线上药店的崛起,如今年轻人买药早已习惯了动动手指下单,药品便在一两小时内送达家门。线上药店销售额从2020年的378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543亿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瓜分着传统药店的生存空间。一些实体药店不甘示弱,也纷纷转战线上,却发现平台抽成、配送费等成本像个无底洞,最终只是从"门店亏损"变成了"线上亏损"。

医保政策的收紧则犹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曾几何时,医保个账是药店的"摇钱树",而今医保部门对骗保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形成了一道高压防线。不少地区如山东菏泽、福建宁德等地已暂停受理新增药店医保定点申请,国家医保局更是明确表态不支持盲目扩大定点医药机构规模。对于那些过度依赖医保支撑的药店而言,这无异于断其"命脉"。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药店行业陷入了一个残酷的悖论:一方面是消费者抱怨药价过高、服务不佳,另一方面却是药店老板叫苦连天、收支无法平衡。这场危机中,谁才是真正的赢家?那些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新模式的药店也许找到了突围的关键,它们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转变?

药店的挣扎与转型

面对生存危机,药店行业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开始了一场自救与重生的艰难跋涉。如同溺水者抓住浮木,一些具备前瞻性思维的药店开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试图在这场行业洗牌中逆流而上。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无人药店的异军突起,这些采用智能化设备的新型药房,将传统"坐堂"药师替换为机器人服务员,顾客通过自助设备便可完成从咨询到取药的全流程。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已有不少无人药店悄然开业,虽然初期投入成本高企,但人力成本的大幅降低让这些药店在长期运营中占据了明显优势。有业内人士打趣道:"机器人不会偷懒,也不会要求加薪,更不会辞职创业开对面的药店。"

另一种备受青睐的转型路径是"医药结合"模式,将药店与基层医疗服务无缝对接。一些前瞻性的连锁药店已开始在门店内设立小型诊室,聘请执业医师提供基础诊疗服务,同时建立慢病管理中心,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客流,更提升了顾客黏性和复购率,一举多得。

最为有趣的是,一些原本濒临倒闭的小型药店反而因体量小而灵活,通过建立社区微信群、开展健康讲座等形式,与附近居民建立起几乎"家人般"的联系,生意莫名其妙地好了起来。

然而,这些转型能否真正扭转药店行业的颓势?在数字化浪潮中,又有多少传统药店从业者能顺利完成角色转变?这场变革背后,又将引发怎样的行业新格局?

后药店时代的健康消费新格局

当药店的招牌一个接一个地暗淡下来,一个全新的健康消费生态正在悄然成形。这不仅是一场商业模式的革命性重构,更是关乎千家万户日常获取药品渠道的深刻变革,其影响将远超我们的想象。

最直接的社会问题莫过于药店从业人员的就业危机。据行业协会统计,若真如预测般有10万家药店关闭,至少有30万名药店员工将面临转行或转型的困境。这些从业者大多专业知识单一,适应其他行业的能力有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实现顺利转型。

更为复杂的是整个医药供应链的重组。当零售终端大幅萎缩,众多中小医药批发商和区域制药厂也将面临订单锐减的困境,这种连锁反应已经开始波及上游产业。医药代表们的朋友圈里,曾经的"日进斗金"已悄然变成了对销售指标的焦虑,一些小型医药商业公司正在经历比药店更为惨痛的生存考验。

而在这场行业洗牌中最容易被忽视却最为严峻的,是偏远地区和农村的药品供应问题。当药店数量回归合理,那些人口密度低、利润率差的地区可能将失去最后的药房,形成新的"药品沙漠"。云南某山区的居民不得不翻山越岭十几公里才能找到一家药店,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已不罕见。如何保障这些地区的基本药品供应,成为政府和行业必须共同面对的社会责任。

有意思的是,一些创业者已经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探索"移动药房"模式,通过定期巡回销售和远程药事咨询服务,尝试解决这一难题。还有互联网药店针对偏远地区推出"统一配送"服务,虽然配送成本高企,但在满足基本药品需求方面卓有成效。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或许应该反思:药店行业的大规模调整是痛苦的,却也是必然的。当市场回归理性,当服务重回初心,一个更加健康、更具活力的药品流通新生态正在向我们走来。

结语

药店行业的大规模倒闭看似残酷,却也是市场自我净化的必然结果。在这场行业重构中,那些坚持专业服务、拥抱数字化转型、注重消费者真实需求的药店,终将在新环境中脱颖而出。正如商业世界的亘古真理:过度扩张必然收缩,但创新永远不会过时。

当药店纷纷关门之际,我们是应该为这个行业的自我革新点赞,还是该担忧这会影响普通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偏远地区居民的用药安全?期待在评论区听到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