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开年,我国物流行业延续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前两个月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6.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实现了平稳开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分析显示,当前物流需求呈现明显分化特征,供给端通过多式联运、供应链协同等创新模式持续优化,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需求端分化明显,新质生产力成增长亮点
从需求结构看,国内物流需求表现优于国际进口物流。1~2月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9%,增速较2024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显示工业生产保持较强活力。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相关物流需求增速达到9.1%,显著高于整体水平,机器人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产品产量增幅近30%,印证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
装备制造领域同样表现亮眼,铁路运输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物流需求同比增长超20%,汽车制造物流需求连续四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则带动家用电器制造物流需求增长10.1%。
消费端物流恢复相对温和,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1%,增速较2024年全年有所回落。不过,乡村消费市场展现出较强潜力,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占比提升至38.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线上消费持续发力,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0%,其中吃类和用类商品增速分别达10.8%和5.4%,推动电商物流保持稳定增长。国际物流方面,受贸易限制措施及企业备货需求波动影响,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同比下降5.6%,反映出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对国内市场的传导效应。
供给端韧性增强,多式联运与跨境物流加速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物流供给能力在结构性调整中持续优化。1~2月物流业总收入1.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市场规模保持扩张。
尽管2月受春节假期影响,物流业景气指数短暂回落至49.3%,但新订单指数回升至50.6%,显示节后复工复产节奏加快,供需适配性逐步改善。重点物流企业供应链合同订单量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一体化物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顺丰、京东、菜鸟、中通、申通、极兔等头部企业通过智能设备、家电、服装行业的供应链服务,助力上下游降本提效。
多式联运成为供给升级的重要方向。区域间公铁水联运网络不断完善,广州港整合铁海联运线路,1~2月海铁联运箱量达8.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5.6%;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货物种类增至1234种,货量同比激增61.3%。
跨境电商与航空货运协同发展,国际航空货邮运输量同比增长17.9%,半导体等中间品需求回升成为新增长点。荆门等地通过建设多式联运物流园、开辟国际物流新通道,推动区域物流枢纽功能升级。
价格与成本压力并存,企业经营分化加速
物流服务价格呈现缓中趋稳态势。2月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环比下跌3.3%,公路物流运价指数回落0.8%,但同比仍小幅回升,反映出供需关系在波动中逐步改善。
从企业经营看,重点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增长5.6%,收入利润率基本持平,但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上升0.7元,显示成本压力犹存。值得注意的是,大企业凭借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优势,业务回升更为明显;中小物流企业则面临需求不足、成本高企的双重挑战,收入增幅和盈利水平均低于行业平均。
市场预期方面,2月物流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升至54.4%,铁路、航空运输业预期指数分别达54.6%和57.1%,表明行业对政策效应和市场前景保持乐观。随着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降本增效专项行动的推进,以及供应链服务模式、“一单制”多式联运等创新的深化,一季度物流运行有望延续稳中有进态势。
业内专家认为,展望未来,物流行业把握以下方向:一是深化与制造业融合,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二是加速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推广新能源运输装备和数字技术应用;三是优化国际物流布局,增强跨境电商与航空货运竞争力;四是完善中小物流企业扶持政策,推动行业均衡发展。随着统一大市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物流产业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重要的支撑作用。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