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商业布局失利,误判局势,商务部仅用五个字点破他的“遮羞布”,外媒称国企已经与其划清界限。
最近,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出售港口资产这事儿,在商界和舆论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笔交易,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如今更是把李嘉诚和他的商业帝国推到了风口浪尖。
三月初,长和集团宣称计划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向贝莱德等美国资本财团出售在多国运营的港口权益,总计43个。消息一经曝出,就遭到了大量媒体的唏嘘,港媒更是提醒长和集团,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错算了长远发展的大帐。
而对于长和集团的决定,舆论把矛头指向美国,指责其用霸凌手段给相关企业施压。但李嘉诚似乎并没有看透官方的用意,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他依旧在推进长和集团和贝莱德的接触,如今这场交易也即将抵达终点。长和集团对外强调这场交易的“商业性质”,试图用“在商言商”来为自己洗白,但这一说法却备受质疑。
从商业角度看,港口资产一直都是“香饽饽”,能带来稳定且丰厚的收益。在出售的43个港口中,有多个港口是世界航运的交通要道,其商业价值可见一斑。长和集团的这场交易如果真的是“商业属性”,那为了利益最大化,自然应该采取公开竞价的方式来出售港口权益,但长和集团却是直接指定了买家并在短时间内进行交易,这背后的原因,是“在商言商”这几个字就能糊弄过去的吗?
对此,商务部专家直接用“在商不言商”这五个字给事件定性,同时也是给李家敲响了警钟。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中美博弈激烈,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无所不用其极。
虽然官方并没有出手阻止这场交易,但也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根据外媒的报道,中方已经要求国有企业暂缓与李嘉诚相关企业的合作,并已经开始着手梳理李嘉诚在海内外的投资。
那么,李嘉诚现在停止出售计划还来得及吗?可以,但这就意味着长和集团要支付高额的违约金,同时还要应对未来美国会采取的报复行为。毕竟美国一贯的作风就是,谁不听从它的安排,就会想尽办法进行打压。
李嘉诚纵横商海半个多世纪,一直被视为商界传奇人物。但这一次,他似乎算错了局势。在商业决策中,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和社会舆论,显然是不明智的。
商业和政治,从来都不是完全分开的。在如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任何商业行为都可能产生深远的政治影响。
对于长和集团来说,如何在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是他们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警示,在做决企业策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未来,长和集团这笔港口交易究竟会是怎样的结局,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