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应是楼市的风向标与复苏的引擎。
在楼市的复杂生态中,二手房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市场情绪的晴雨表,更是行业景气度的先行指标。不论是购房者、卖房者、地产股投资者,还是房产中介,都密切关注着二手房市场的动态。因为在这个市场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预示着整个楼市未来的走向。
二手房:楼市的风向标
在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由于城市用地开发已相对充分,核心区新房供应量有限,二手房自然成为了消费者的首选。从数据上看,这些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远超新房,成为市场的主力军。以10月份为例,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的二手房成交量分别为17367套、24376套、6198套和7912套,而新房成交量则分别为4226套、5709套、7269套和2831套。这一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二手房在楼市中的重要地位。
二手房市场的价格与成交量,更能真实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和情绪变化。因为二手房的价格由房东自主决定,市场波动下,房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价格,甚至亏本出售。而新房的价格则受到更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如成本固定、延迟备案等,导致其价格难以真实反映市场情况。因此,二手房市场的成交量和价格变化,成为判断楼市冷暖的重要依据。
止跌回稳:政策刺激下的市场反应
近年来,为了稳定楼市,政府频繁出台刺激政策。无论是“517新政”还是“930新政”,都在短期内对二手房市场产生了明显的提振作用。例如,“517新政”后,6月份重点14城二手住宅成交量环比、同比双升,成交119470套,环比上升11.19%,同比上升27.89%。而“930新政”后的10月,二手房成交量也明显好于8~9月份,有11个城市房价环比转增,成为2023年下半年以来二手房房价环比上升城市最多的一个月。
然而,这种刺激带来的成交量上升是短暂的、脉冲式的。每次刺激政策出台后,都会有一批有真实需求但仍在观望的购房者涌入市场,造成短期内成交量走高。但随着这批购房需求的释放,成交量又开始下降,政策效应逐渐转弱,直到下一个刺激政策的出台。因此,今年的二手房成交热多呈现出“脉冲”走势,“前高后低”特征明显。
尽管如此,这些政策刺激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楼市的单边下跌趋势,实现了“止跌回稳”的目标。但要维持这种趋势,后期仍需不断释放利好政策。
一线城市:二手房市场的领头羊
在二手房市场中,一线城市始终是最先启动、成交最活跃的板块。10月份,一线城市房价率先实现环比上涨,北京、深圳、上海涨幅分别为1%、0.7%和0.2%。这主要得益于一线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人口吸引力,使得其房地产市场始终保持较高的活跃度。
11月13日房屋交易税费的调降,更是对一线城市二手房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部分原本打算近期成交的购房者,选择等到12月正式落地后再进行交易,以节省税费。因此,12月份一线城市二手房市场大概率会迎来一波小高潮。尤其是90㎡到140㎡面积段的交易者,根据套数的不同,大概可以节省0.5%~2%的个税点。以一套700万的房子为例,光契税就能省3.5万~14万。
然而,尽管税费降低带来了利好,但当前仍然是买方市场。账面上省下来的税费大多被买家所享受,这也反映了当前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在这种背景下,卖家不得不调整心态,接受更加合理的价格出售房产。
学区房:一个特殊的市场案例
在众多二手房中,学区房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案例。以北京市海淀区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的学区房为例,这里的家长70%是双本科甚至双硕士家庭,大多是中科院大学和航天二院的职工。学校拥有浓厚的航天氛围和稳定的教育质量,中学也都对口海淀几所不错的学校,如十一晋元中学,还有40%的比例能直升到首师大附中一分校。
然而,尽管学区房的教育质量有保障,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其价格仍然受到了冲击。许多原本打算高价出售的学区房,现在不得不降价出售。这反映了当前楼市的整体趋势:在买方市场的压力下,卖家不得不调整价格以吸引买家。
楼市新常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二手房市场作为楼市的风向标和复苏的引擎,在稳定楼市、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成熟,楼市将呈现出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市场的波动和变化。既要看到政策刺激带来的短期效应,也要关注市场供需关系的长期变化。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二手房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购房者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信息和建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推动楼市的健康发展,实现人民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