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已过,消费领域的表现如何?
老百姓个人的感受不同,牛羊在涨,猪肉在跌;政策当然是希望涨,涨了就说明刺激消费成功了,如果相反,上了一堆手段,从消费补贴到鼓励新型消费,市场不做反应,那就说明经济形势并非宣传的那么好。
1-2月数据平淡,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1%,离2%的计划目标差得太远,而2%的计划目标已经是下调的目标;说明消费整体偏弱。
为什么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会出现这种局面?
学界形成了两种对立鲜明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政策传导存在 6-12 个月时滞,现在下结论还早;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不能像去年,等到了九月份才发现并不是政策效果滞后,还是居民缺少对未来就业与收入的预期,这才是关键。
应该说两种情况都存在,但后者更根本,或者换一个说法,目前所有刺激消费的政策都不足以改变居民的预期。汽车补贴的前提是家庭消费的分配中要有汽车这一项,如果家庭连早上吃油条都要省一根,补贴就落空了,相信政策性的补贴的范围不会覆盖到油条豆浆;因为补贴政策的本质是引“钱”出洞,而不是“补血造血“,越刺激,越有可能加剧结构性失衡。
所以,不管是不是政策滞后性,火力更重要;
刘世锦的评估是仅靠当前的一些短期刺激政策力度是不够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三季度数据出台依然是天凉好个秋,政策唯有加强火力,别无选择;因为中国经济无论从外部,还是从内部说,都已经接近明斯基时刻,一个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触发危机。若三季度数据仍未见明显改善,政策或将被迫升级。或可接受李迅雷的建议,通过发行 50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将财政资金注入民生领域,直接将农村居民养老金从每月 200 元提高至 400 元。
相信政策目前高度敏感,既然有政策效果滞后的问题,会根据三月数据出台的情况,立即做出反应,
去年流传着国外机构的一种说法,中国的时间不多了,只有两年,扭转预期就在当下,不能再等待,要避免出现超级资产荒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