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闯红灯了。”特斯拉车主小帅笑着说。每次红灯变绿,他一脚电门下去,车子瞬间窜出几十米,再看旁边还在缓慢起步的燃油车,他嘴角忍不住上扬。
不过,当他路过换电站,看着蔚来车主“换电五分钟,续航五百里”,心里又有点酸溜溜的。“人家换电比加油还快,我这充电还得等半小时……”这种微妙的心态,或许正是新能源车主们的日常。
在新能源车的世界里,鄙视链无处不在:
换电的俯视充电的:“你们还在排队等充电桩?我都换完电喝上咖啡了!”纯电的瞧不上增程的:“背个油箱也好意思叫新能源?”
增程的鄙视插混的:“纯电续航才100公里?太弱了吧!”
插混的又对燃油车嗤之以鼻:“都什么年代了还烧油?”
大电池的看不上小电池的,安全率高的还要嘲讽起火概率高的……
鄙视链背后,各有各的“痛”!
然而,当真正开上新能源车,才会发现——每种技术路线,都有它的“真香”和“真坑”。
蔚来车主在青藏线上享受移动换电站的便利,但回到小城市,可能连个换电站的影子都找不到。纯电车主一周充一次电很省心,但冬天续航打五折时,心里也在骂娘。理想车主在零下30℃的漠河靠增程器续命,但油价涨了照样肉疼。插混车主在三四线城市享受绿牌特权,可每天背着电池+油箱跑,油耗也不低。
燃油车呢?虽然被各种“鄙视”,但加油站遍地都是,长途自驾说走就走,根本不用规划充电路线。
鄙视链的尽头,是“适合自己”
说到底,新能源车的终极法则,不是谁比谁高级,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如果你每天通勤50公里,家里有充电桩,纯电车真香。
如果你经常跑长途,又不想有续航焦虑,增程或插混更靠谱。
如果你追求极致补能速度,换电确实爽,但得看看你的城市有没有换电站。
如果你生活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小城,燃油车依然是最稳妥的选择。
或许未来某天,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换电站和超充桩并肩而立,增程车和纯电车一起充电,燃油车和氢能源车共享加油站……
那时,所谓的“鄙视链”可能早已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