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消费投诉量也显著攀升。2024年,全省各级消保委共受理新能源汽车相关投诉6202件,涉及销售、质量、服务等多个环节,凸显行业亟需规范的痛点。作为律师,本文将从法律视角剖析当前投诉热点,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维权与合规建议。
一、投诉焦点:五大核心问题
合同条款显失公平 部分车企通过格式合同单方面扩大自身权利,例如约定“销售方可单方调整车辆配置,消费者须默认接受”,而消费者要求变更配置时需获得卖方书面认可。此类条款违反《民法典》中“公平原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格式合同效力的规定,涉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强制消费与捆绑销售 近半数品牌存在强制购买首年保险、指定贷款渠道等行为。例如,消费者若拒绝在4S店购买保险,则无法享受购车优惠。这一做法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规定,消费者可依据《消保法》第26条主张条款无效。 产品质量争议频发 续航虚标问题尤为突出。某品牌车辆宣传续航里程为500公里,实际使用中仅达300公里,但厂商以“理想工况测试”为由拒绝担责。根据《广告法》第28条,若宣传数据与消费者实际体验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或退车。 售后服务承诺缩水 部分企业拖延履行质保责任,如电池故障需更换时以“无库存”为由推诿,或通过OTA升级变相限制车辆性能(如“锁电”操作)。此类行为涉嫌违反《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消费者可要求厂商承担违约责任。 超前宣传误导决策 车企在销售时承诺“即将上线”的智能驾驶功能,但实际交付后长期无法实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若功能未在合理期限内兑现,消费者可主张欺诈或要求解除合同。二、维权困境:消费者面临三重壁垒
技术壁垒:新能源汽车涉及电池、电控等复杂技术,普通消费者难以举证质量问题根源。 证据壁垒:销售人员口头承诺往往缺乏书面记录,导致纠纷发生时消费者举证困难。 成本壁垒:诉讼周期长、鉴定费用高,部分消费者被迫放弃维权。三、法律建议:构建双赢解决方案消费者层面:
签订合同前务必逐条审阅,要求对配置、交付时间、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书面确认; 留存宣传资料、沟通记录,避免轻信口头承诺; 遇纠纷可优先通过消保委调解,或依据《民事诉讼法》申请“小额诉讼程序”降低维权成本。企业层面:
规范合同文本,避免使用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 建立透明化质保体系,明确电池衰减标准、软件升级规则等; 加强销售培训,杜绝误导性话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结语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已通过“放心消费在浙江”专项行动挽回消费者损失2.57亿元,但根治行业顽疾仍需法律、监管与行业的协同努力。作为消费者,既要警惕购车陷阱,也要勇于依法维权;作为企业,唯有诚信经营、尊重契约精神,方能在新能源赛道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