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机器人为什么非得是人形的?|财经峰评

IP属地 北京 编辑:杨凌霄 钛媒体APP 时间:2025-03-30 11:02:19

你是否也在期待能端茶倒水、做饭洗衣的保姆型机器人?

现实却是,实验室里的机器人端杯水能洒半杯,取快递能撞碎花瓶。国内某品牌发布会上给老人盖被子的“贴心”机器人,被扒出是远程操控的剧本表演;另一款号称“全能家政”的产品,连马桶圈都掀不起来。

国际顶级友商也好不到哪儿去。波士顿动力的Atlas解锁了后空翻,进厨房却能把燃气灶按成碎屏模式;特斯拉的Optimus拧螺丝一绝,开冰箱门却会卡住机械臂。

养老是民众对机器人最大的期待。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发多年的养老机器人AIREC,最新成果是颤巍巍扶老人走三步,造价却够请个护工干十年以上。

更让人绝望的是,多任务处理宛如灾难现场:炒菜时接到拿药指令,能把炒锅扣进药柜里。业内戏称这种现象为“人工智障综合症”。

“我们造的机器人现在最大的本事,就是在短视频里翻跟头骗点赞!”一位业内大佬直言不讳。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也大泼冷水:“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在扭秧歌与翻跟头带来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各界对人形机器人寄予更高期待,但大都落空了。资本市场上,相关板块也进入调整期。

大家开始反思,机器人还能进入家庭吗?如果当下不能,为什么非得执着于人形?

人形并非当下最优解

家务劳动被认为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体力活,但对机器人来说却正好相反。

目前的机器人,可以说是“单项技能猛如虎,组合操作菜成狗”,奔跑、倒立、拧螺丝、搬东西,单个功能完成度很好,但若让它端茶递水,买东西,取快递,这种综合性功能,目前全球都没有做得好的。

去年底,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伯特在参加钛媒体2024 T-EDGE创新大会时说,

今年3月,智元合伙人姚卯青则在与钛媒体独家对话中说,

既然进入家庭还早,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多在工厂、物流和简易模式的家务活。

新近切入机器人赛道的安克创新,在其机器人战略中,将机器人本体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本体类型,分别是以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为主的二维基础型本体,以无人机和机器狗为主的三维移动型本体,以人形机器人为主的三维交互型本体。显然,前两个阶段的机器人,都不是人形。

从移动的角度,两足并非理想模式。人类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是划时代的巨大突破,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四条腿的哺乳动物,大多比人跑得快。博尔特别说跟猎豹、羚羊相比,随便一只阿猫阿狗都跑不过。

后来人类发明了汽车、飞机、轮船,在速度上反超所有动物。从原理来看,平面上轮子优于四足,四足优于两足;流体空间(水或空气)中,螺旋桨驱动最快;不平的地面则是履带为优,这是坦克至今在军事上不可替代的原因。

在这轮人形机器人浪潮之前,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大国,已有机器人进入工厂。它们的工业机器人更多是使用轮式移动底盘+机械臂的结构,而非双足结构。

原因很简单,双足行走能耗高达轮式系统的3—5倍,波士顿动力Atlas续航仅1小时;且稳定性远低于履带或轮式结构。

即使从进入家庭的角度考虑,现阶段机器人也不需要是人形的。业内人士称,从实用角度看,轮式底盘加机械臂更为靠谱,机械臂还可以分别采用负重臂和灵巧手,粗活细活分离;再加上不同家务的任务模块,通过软件在线升级,就能成为具备一定实用价值的智能终端。

德国Robody机器人已证明,轮式底盘+可换装机械臂(洗地/抓取/护理模块),成本直降60%且故障率减半。

另一个思路是暂时不追求通用,而致力于场景化精进。如澳大利亚Abi机器人专注老人情绪陪伴,日本AIREC机器人专攻卧床翻身;德国研发出药盒智能分装系统,误差率仅0.03%;日本还搞出“机械外骨骼坐便器”,能帮失能老人自主如厕。这些“单点突破”的产品反而更容易打开细分市场。

拟人化设计背后的情感诉求

尽管存在工程效率低、双足行走能耗高、手部自由度不达标等诸多局限,从行业专家到普罗大众,人们仍对人形机器人有着偏爱和执念。

一个很有诱惑性的说法是,人类世界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人形是最方便与世界对接的形态。

人类社会的物理环境,如楼梯高度、门把手位置、工具尺寸等,均基于人体工程学设计。人形机器人无需大规模改造现有设施即可直接使用。

如果灵巧手的自由度达标,人形机器人在使用标准工具(如螺丝刀、键盘)、乘坐电梯、驾驶车辆(无需改造座椅和踏板)等方面,均具备操作上的便利性。

空间适应性同理。在狭窄的家庭走廊或工业流水线中灵活移动,完成需要弯腰、攀爬等动作的任务,例如汽车安全带检测之类,人形机器人可以顺利适配。

目前,特斯拉Optimus在上海工厂完成电池分拣、螺栓拧紧等任务,可以直接操作标准扳手;优必选Walker S在汽车流水线检测安全带插孔,均验证了形态适配的价值。

虽然当下工业机器人不需要做成人形,但如果考虑到具身智能的发展,能让人形机器人从专才变通才,适应更多场景的话,从现在开始着手推动人形机器人的迭代升级,未尝不是深谋远虑之举。

其实,将机器人做成人形,还有超越功能层面的情感诉求。拟人化设计符合人类社交本能,人形设计让人类感觉更亲切,容易促进互动,产生情绪价值。这在家庭服务或医疗场景很重要。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参加钛媒体2024 T-EDGE创新大会时说,

如果两个机器人功能差不多,连智能也一致,显然,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更能得到认同。

设想一下,当你老了,你会希望提供陪护服务的是一位有着开朗笑容和柔性电子皮肤的美女管家,还是一台闪着金属光泽的冰冷机器?

从这个角度而言,人形很有可能是机器人的终极款,家庭则是其最大的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的隐藏任务

就当下而言,业界和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最大诟病,就是没什么实际用处,不过是大号的玩具。

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很难解释马斯克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布局。

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高调布局,是推动这轮全球机器人热潮的核心引擎之一。他宣称特斯拉现在是一家AI公司,而特斯拉机器人与特斯拉汽车共用一套AI系统。业界有人认为,智能汽车只是马斯克的过渡阶段,机器人才是特斯拉的目标。

马斯克为其机器人设定的首个应用场景是工厂体力劳动。如前所述,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需要将机器人设计为人形。而马斯克坚持用人形,背后自然是另有考虑。

人形机器人干不好家务活,除了硬件层面需要不断精进,更重要的障碍是缺乏物理世界的数据。如果机器人的终极版是人形,那么从现在就得开始用人形来采集数据。

现在互联网上的数据基本已经被大模型采用殆尽。去年下半年业内一度讨论“预训练撞墙”现象,争议scaling law是否失效,其本质原因可能就是当时已经用光了人类在互联网上的数据。

但物理世界的数据,远大于互联网上的数据。对人形机器人这个AI来说,缺的就是这一块。

以晾衣服这个简单的家务活来说,从洗衣机里面取出洗好的衣服,分拣后用晾衣架在阳台上挂好,人来干的话分分钟搞定。

但对机器人来说,怎么分辨牛仔裤和裙子,用什么力度展开丝绸睡衣和纯棉内裤,用什么动作将不同衣服挂上晾衣架,都是缺失的数据。

纯内容型的AI可以光靠互联网数据+模拟训练,下场干活的人形机器人还需要补采物理世界的数据。

当马斯克说要用10万台机器人进入工厂的时候,别只以为它们是要用来代替工人干活的,其实现阶段更重要的任务可能是采集数据。

有投资圈人士据此认为,机器人可以看成是跟光模块、GPU等一样属于AI大模型的资本开支。这也为资本市场的炒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逻辑:前五年是AGI的资本开支(类似于GPU),后五年又有可能产生服务于C端的超级爆款。

形态之争终将消解于技术进化。当机器人的通用智能足以理解“为什么鱼头要朝向主宾”,人形便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胡润峰,编辑|刘洋雪)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