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路 行
设计 / shelly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大关,占全球市场份额超60%。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这个承载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使命的产业正迎来关键转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为汽车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
阳春三月末尾,一场关于未来出行的思想盛宴持续升温。3月29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进入第二日之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军人物相聚北京,围绕汽车行业生态、电动化进程、智能网联、飞行汽车等前沿议题发表见解,勾勒未来出行新图景。
以下是按照演讲顺序整理的车企高管演讲重点。
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CEO邓承浩
邓承浩在演讲中透露,今年长安汽车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样车会首发,明年会做规模化的装车验证,2027年开始逐渐量产,上车之后续航大概1500公里;作为30万—35万元的大六座旗舰级产品,深蓝S09很快会量产;下个月在泰国投产新能源整车工厂,也会投产其全球化战略车型深蓝S05。
他也表达了他的压力。
他说:“随着数字化转型,汽车已经从原来的B2B2C的企业,即我们是一个B端的企业,面向的是经销商的B端,再去to C端。已经转向了B+B to C,即直接to C,和用户直通、直联,传统的分销范式已经转向了智慧营销的模式,所以这些年长安汽车也一直在探索。当然我们也发现了很多挑战和压力,去年这个时候正好是小米SU 7的发布会,对我们冲击还是蛮大的,原来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就已经OK了,但是现在一个好的产品跟好的流量结合非常重要。我们团队开玩笑说,我们上个热搜就像过年一样,结果小米雷总天天在过年,有时一天过好几个年,我觉得对我们挑战还蛮大的。”
面对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竞争的加剧,邓承浩判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相对地域辽阔、文化丰富的市场而言,最终主流和差异化应该不会只有3—5个品牌,虽然在产业重塑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品牌消失掉,但最后可能会有不超过20个品牌相对有一定声音。
他在演讲中,还提到了三点挑战: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全球的形势仍然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包括关税壁垒、海外产业法规、政策等,对汽车这个全球化产业而言还是有很大冲击;
2、现在面临着新的转型,包括飞行汽车、自动驾驶等法规标准,也需要快速完善;
3、这些年中国的举国体制、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进步,电动化推行非常快,但是市场差异还是很大的,很多农村和县域市场很有机会能快速提升,但其实整个基础设施布局还有很大的差距。
同时,他也给出了三点建议:
1. 要体系化、规模化、高质量的出海,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建立信息共享、市场共享的平台,对出海进行指导;
2. 建议加强AI、自动驾驶、飞行汽车相关的顶层设计,通过建立技术标准来引导产业高质量出海;
3. 对于充换电基础设施,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一线市场要加大建设力度,来引导新能源产品下沉力度,让整个市场都能高质量发展。
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高锐
高锐表示,随着汽车行业拥抱绿色数字新时代,下半场将会出现两个变化。
首先,产品之变,AI大模型重构汽车的核心价值,在AI技术驱动下,智能化从差异卖点演进为产品的标配,智能平权成为市场的竞争焦点。同时,未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再是硬件参数的堆叠,而是能否以智能化重新定义人车关系,来构建人车的信任。
其次,产业之变。规模领跑将跃升为生态定义,在整车规模跃升的背后,动力电池退役潮也会加速到来,预计到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突破300万吨。未来市场竞争的核心不再是追求单一的市占率,提升产业含绿量、含质量以及生态成熟度才是获得话语权的关键筹码。此外,立体出行正在打破生态边界,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互通、供应共享、工艺复用,正呈现出加速融合的态势。未来将逐渐形成以往单一产品难以实现的海陆空一体化新生态,衍生出新的蓝海市场和投资的机会,或许会将释放出超过10万亿的市场空间。
他在演讲中还透露,今年广汽将启动国内首个L3自动驾驶车型量产上市的销售,广汽与滴滴合作首款L4自动驾驶前装量产车型将会下线交付。同时,广汽端云一体大模型已经完成与DeepSeek的融合增强,多模态的交互系统HMI 6.0也会量产,将实现所有主流品牌手机与智能座舱的跨端互联。
下一步广汽将以星灵智行智能科技品牌全力发力智驾技术,计划到2027年正式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L4自动驾驶车型,力争产品智驾水平和研发能力进入全球第一阵营。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
李想在演讲开始时表示,理想自研的汽车操作系统星环OS已经正式开源,接下来还会有一些必要的license和合规的程序要做,大概4月底就能逐步看到开源成果。
他提到,理想星环操作系统开源以后可以全面替代AutoSar相应的功能,并且其开源包含了三部分,车控OS、智能驾驶OS以及通信中间件。很关键的一点是,无论是芯片的生态,还是应用和工具的生态,还有用户账号的生态,都属于使用者,理想不会介入。
“2015年成立这家公司时,每轮融资都会面对投资人问的一个问题,理想汽车为什么作为一个新势力觉得自己以后可以脱颖而出,我当时就想明白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的回答,我认为我们会比所有的传统汽车厂商更懂得如何去做大型软件,我们又比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更懂得怎么去造一辆车。我觉得这个也证明了过去十年我们几家新势力能够存活下来所体现出来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他在演讲中说道。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
何小鹏的演讲重点主要放在了飞行汽车上。
他表示,小鹏汽车新的十年有三条曲线:第一条曲线,如何把AI和汽车叠加起来形成AI汽车;第二条曲线,如何真正从中国走向全球,今年小鹏希望进入到60个国家和地区;第三条曲线,过去十年里面小鹏部署和探索了非常多的关于具身智能的生态,在最近数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看到了汽车产业一定会衍生出来未来具身智能产业的变化。
他预测,在未来10 ~ 20年的时间里,全球的低空飞行市场,从销售量来看将是今天汽车规模的3% -5%,但是从销售收入的角度来看,大概会接近20%,全球汽车一年差不多有10万亿美金的市场,飞行汽车可能有2万亿美金的市场,这在未来的20年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规模。
他透露,当前已经在广州市开始了飞行汽车工厂建设,建好之后年产能1万台,期望在2026年实现量产交付;为了持续推进飞行培训体系建设,在今年年底小鹏汇天期望有200家以上的飞行营地,在2026年希望有500家以上。
他在演讲中总结了小鹏汽车近几个月的表现:“过去两个月我们做到了造车新势力的交付量第一,以及我们做到了中国造车新势力出口的第一。这里特别开心的数据是全球化我们走向中高端,去年在欧洲的4万欧元以上市场中,我们卖的车是中国所有汽车里面的第一,我们还会在这样的趋势里面,期望小鹏汽车在未来主要是在35000欧元以上的车。”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
高翔在演讲中指出,宝马的发展战略和中国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发展路径高度契合,增长、创新与合作是宝马进入中国市场30年以来一直关注的三个主要话题。
他透露,2026年宝马会在沈阳的iFACTORY数字智慧工厂开始新世代车型的本地化生产。在今年3月14日第一辆中国制造的新世代测试车已经在沈阳下线,进入全面测试的阶段。从现在到2027年,宝马将向市场投放超过40款全新或改款宝马车型。
他表示,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增长,有三个建议:
1、AI+。“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当平衡创新与责任,安全是不折不扣的底线,需要坚守。
2、关于国际政策和标准的协调。中国、欧盟、德国在自动驾驶、脱碳和数字化方面有很多共同的领域,宝马很高兴看到中国继续在参与国际政策和标准协调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宝马也很愿意在需要的时候提供任何帮助。
3、健康增长与技术开放。随着行业的成熟,下一阶段行业增长应侧重市场驱动,同时要平衡技术中立和开放的技术路线,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和高效内燃机将确保行业的长期繁荣,并为客户的选择权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
罗英瀚在演讲中透露,奥迪在未来两年当中将推出七款新车,其中包括下一代豪华传统燃油车,新产品组合也将会更加智能。
他表示,作为汽车行业的从业者,有责任去不断地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健康的行业环境必须能够建立在三个关键的追求之上:1、追求互利的合作关系而不是零和竞争;2、追求质量和可靠性;3、追求共同努力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最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中国的承诺不仅是短期增长,我们专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可持续性的有助于长期发展的业务和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他说道。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王传福梳理了比亚迪今年一系列的新动作。
他表示,比亚迪以技术开年,2月份全系搭载了天神之眼,开启了全民智驾的时代;本月推出了车载无人机,明年构建全新的出行生态;上周发布了超级E平台、闪充5分钟、续航400公里,实现了兆瓦闪充、油电同速;云辇-Z首搭载在仰望U7上,让车身控制从机械世界进入电世界,填补了垂向电动化控制的技术空白。
他指出,如果说上半场的电动化是改善性的,下半场的智能化则是颠覆性的。智能化的下半场变革大约在2至3年,变革速度加快。以前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来衡量行业的发展速度,从今年起还要用高阶智驾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
尹同跃指出, 奇瑞一直秉持着自己研发,社会资源充分共享,协同发展,开放式创新。优秀的企业、优秀的合作伙伴赋能奇瑞高速发展,电动化方面,奇瑞和宁德时代合作;智能化方面,地平线赋能很大,“在北京专门看了地平线的智驾水平,车子很聪明,能抢道。”他说道。
他表示,希望用中国技术解决方案,用技术创新开路,到更高法规、更高标准、更高挑战性的市场去,在智能化方面希望能够实现“智驾平权”;技术方面还是“6+1”的布局,在电池芯片、智舱智驾、智慧平台、人工智能特别是ESG方面奇瑞都做了深度安排;坚持多品牌战略和品牌向上的战略;坚持全球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并举。
他在演讲结束的时候呼吁:“最后还要强调国家在现在汽车行业变化,电动化渗透率高,电动化时代全面到来的时候,我们的法规法律要积极提前跟上,这次两会期间我也提了不少建议,希望国家能够早一点发挥制度的作用。”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
2024年吉利全年总销量达到了217.7万辆,包含沃尔沃有334万辆,同比增长32%,其中新能源销量达到88.8万辆,同比增长92%。12月份国内新能源渗透率达到了58.6%,较2021年我们6.7%的渗透率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增长。
淦家阅表示,这个成绩是吉利三年多来坚定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坚持技术创新的结果。他分享了吉利汽车近几年在全域AI化布局的思考以及实践。
他指出,智能化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2021年吉利推出两个蓝色行动计划,都是以全面智能化为基础,明确吉利未来所有的产品都将走向全面智能化。今年是智能吉利2025战略的收官之年,吉利主要围绕芯片、操作系统和技术数据开展智能化全面布局,从大算力、大模型和大数据三个维度来推动智能化的工作。
大算力方面,吉利打通自己的生态链,联合了包括千里科技、阶跃星辰、芯擎科技、星纪魅族、时空道宇,成立了智能汽车算力联盟星睿智算中心2.0,实现了千卡时代到万卡集群的跨越,为全域AI战略落地提供了算力保障。
大模型开发方面,联合参与阶跃Step—Video和Step—Audio,均为多模态通用类大模型,还将阶跃的多模态通用大模型和吉利的星睿垂类大模型相结合,使汽车在智能空间的交互场景上得到更加丰富的体验,并于2月份向全球开源。
大数据方面,目前吉利具备L2级以上的智能驾驶车辆已经超过750万辆,实际行驶里程超过百亿公里。为此,吉利通过星睿大模型能力,建立了AIDrive大模型,使智驾训练的效率提升了30倍以上。
淦家阅表示,通过上述三驾马车的系统构建,吉利形成AI体系化能力,并开始赋能整车、能源、底盘、智驾等领域。
智慧能源方面,自研了星睿AI的云动力大模型,将传统的规则控制升级为AI的智能管理,从而实施随时智慧调整整车的能量管理策略;智能底盘方面,自研的AI数字底盘,可使车辆在漂移时姿态平稳不失控,实现自动控车避险;智能驾驶方面,3月3日,吉利推出统一智驾方案千里浩瀚,提供H1、H3、H5、H7、H9五大层面的智驾解决方案。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
蔚来去年的研发投入是130亿元,前年是134亿元,每个季度平均投入30亿元,从创立至今累计投近600亿元。
这是李斌在演讲中给出的一组数据。他表示,将继续坚持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这也是蔚来围绕智能电动汽车未来12个领域全栈研发方面的布局。
他强调,技术创新一直是蔚来的底色,也始终是蔚来的底色。同时,蔚来在管理、经营方面有很多要提高的地方,交了很多学费,自己在这方面也要继续成长,整个团队也要继续成长,但是在研发方面、技术创新方面不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他指出另外一个大笔投入是充换电网络,蔚来在全国已经建成了3206座换电站,其中高速公路972座,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换电网络,建设了中国近72%的换电站,还在全国布局了25000多根充电桩。
他说:“蔚来对于充电桩的布局也非常多,是中国部署充电桩最努力的汽车品牌,只不过换电标签太明显了,所以大家经常忘了我们也是布充电桩最努力的汽车品牌。”
“蔚来今天的每一点成绩都是来自大家的支持、来自产业的支持,我们坚持踏踏实实干活,也呼吁一下产业能够联手,让中国汽车产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借此机会,再次感谢所有领导、所有同行、行业合作伙伴对蔚来的关注和支持,蔚来确实今年压力比较大,我们会全面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运营质量,争取早日实现盈利。”他在演讲最后时说道。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
“上个月我们发布了SU7系列的顶配小米SU7 Ultra,定价52.99万元,让我极为震撼的是,三天不到的时间,就销售了1万辆,提前完成了全年的任务。“雷军在演讲中说出这段话时,现场一片欢乐的气氛,他继续说道,“挺激动的,超豪华市场对小米打开了大门”。
雷军还提到Ultra去年10月份在德国纽北赛道上跑出6分46秒874的成绩得到了保时捷的公开点赞:“保时捷作为国际大厂,我们赢了保时捷以后,人家约我们下个赛道继续见,我说保时捷70多年历史,经历了无数挑战者,可能在他们眼里又来了一个,但毕竟我们还是赢了一回。GTR也点赞了我们,当然也有国内的同行祝贺我们。我们在高性能这个赛道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他表示,这背后,是技术为本、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过去小米在研发方面大概投了1050亿元,预计今年的投入将超过300亿元。
雷军在演讲中介绍了小米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语音控车。智能驾驶方面,过去一年里面小米从高速NOA到城区NOA到无图NOA,再到端到端大模型、车位到车位,包括VLM,已全量推送;智能座舱体验上,雷军表示“做得相当不错,口碑非常好”,他举了一个例子:为了考虑未来的软件生态兼容,经过反复的争论,最后选了一个大号PAD的比例,他坦言,定制一些特别比例的屏其实给未来增加了不少的负担;语音控车方面,几乎所有的命令都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包括超级小爱也支持了大模型。
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提到了小米的智能硬件生态,比如在二排加了二排屏,在车里面提供了很容易安装的智能香氛机、对讲机,包括智能双表盘,还有底盘灯。他透露,已经跟几家伙伴达成了共识,现在大家在共享生态,很快小米的生态件会出现在同行的车上。
演讲的最后,雷军强调了小米的战略,“‘ 人车家全生态’,这就是我们的战略,把这些东西全部连起来,就是小米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