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合作深化:供应链国际化布局加速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大会暨出海论坛上,来自22个国家的800余位代表共商产业链全球化发展。马来西亚提出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共建东盟低碳出行生态;印度尼西亚凭借丰富的镍资源,计划到2030年推广200万辆电动汽车,并推出税收优惠吸引中国投资;芬兰则聚焦可持续电池产业链,推动产学研合作,吸引中国企业设厂。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通过零关税政策支持纯电动汽车进口,为中国车企开拓拉美市场提供契机。
二、供应链结构转型:从“链式”到“网状生态”
传统燃油车垂直化供应链正向新能源汽车的“网状融合”转变。理想汽车等企业推动供研联合创新平台建设,与供应商共同定义芯片参数、优化BMS(电池管理系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耦合关系。广汽埃安通过电驱动技术集成化,压缩开发周期以应对市场快速迭代需求。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指出,需加强产业链协同,推动“整车牵引、配套跟进”的生态体系,尤其在芯片、基础材料等关键领域突破进口依赖。
三、技术创新驱动:从补能到智能的全面突破
比亚迪“闪充电池”实现6分钟补能,通过双电子流通道和冷媒直冷技术解决高压快充散热难题,推动磷酸铁锂电池性能对标三元锂。吉利汽车投入159亿元研发资金,布局全域AI智能化,其“千里浩瀚”智驾方案覆盖L3至L9级别,目标两年内打造百万级高端新能源集团。与此同时,华为智能充电业务与车企合作,探索超充桩与电网智能调度技术,缓解补能基础设施压力。
四、绿色与可持续: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碳足迹管理成为企业国际竞争新要素。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推动新能源汽车碳标识认证,要求整车企业带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河南通过“2025中原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生态会议”,聚焦零碳工厂建设与产学研协同,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高地。宁德时代四川工厂100%使用水电生产,欧盟立法要求2030年新电池含30%回收材料,全球绿色制造标准逐步统一。
五、区域协同与政策赋能:激活市场潜力
国内区域市场表现亮眼,陕西依托比亚迪等龙头企业,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19.8万辆,规模居全国第三。河南通过航空港实验区集聚240余家产业链企业,签约27个重点项目,推动“油电并行”策略落地。政策层面,“以旧换新”等举措释放消费潜力,外资车企如大众、宝马加速本土化布局,计划2026年推出超90%新能源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