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比输给电车更悲哀的是:油车辛苦垒起的产业围墙,被轻松绕过了

IP属地 北京 编辑:顾青青 乌鸦君的汽车观察 时间:2025-03-29 11:00:41

当年,诺基亚从不觉得自己会输。

毕竟,功能机时代,它有最强的供应链、最好的做工、最成熟的技术。

可智能机来了,苹果、安卓直接绕过了它最擅长的“键盘、续航、通话质量”。

用另一套玩法,轻松取代了它。

现在的油车,和当年的诺基亚有点像。

原以为百年的积累,谁也无法逾越——但现在看来,辛苦垒起的产业围墙,被电车轻松绕过去了。

这真不是夸张。

以产品专利为例,燃油车厂家在发动机、变速箱领域深耕百年,积累了无数专利。

技术壁垒,堪称铜墙铁壁。

对于后来者来说,想要绕开这些专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说白了,造一台发动机、变速箱其实不难——直接复刻,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技术。

难的是你必须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重新发明它。

这就意味着,即便你再有资金、技术团队再强,也要面对数十年的研发周期和巨大投入。

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根本没有替代方案。

所以,要用你就得交专利费,付钱给这些厂家——甚至它们还不准你用。

这正是为什么传统车企一直稳坐江山——因为它们手里握着整个行业的核心资产。

但电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因为它根本不需要发动机和变速箱,也不需要去啃这些难啃的骨头,而是直接选择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一台电机,一个大电池,一套电控系统,就能取代传统燃油车的动力总成。

这不仅规避了专利壁垒,还让动力系统变得更加简单、高效,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超燃油车。

而且,也是因为这些东西的改变,产业围墙也没有了。

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变成了负担。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白了就是,造车从来不是一家公司能单独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庞大的供应链协同。

而这些供应链,过去一直掌握在传统巨头的手中。

你想造车,必须依赖它们的发动机、变速箱、ECU(电子控制单元)、变速箱油,甚至某些关键的材料和生产工艺。

它们愿不愿意卖给你,愿意卖多少价格,全由它们说了算。

你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

这就像一个封闭的圈子,传统车企不仅造车,还是供应链的掌控者。

所有的上游企业都要围绕它们运转——新品牌想进来,难如登天。

可现在呢?

电车根本不需要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甚至很多关键零部件都变成了“外购即可”。

举个例子,油车时代,你想造一台车,得搞定发动机、变速箱,甚至连生产工艺都要自己摸索;

但电车时代,你只需要从宁德时代买电池,从华为、英伟达买智能座舱芯片,从大疆、地平线买辅助驾驶系统……

换句话说,电动车时代,供应链变得更加开放,新玩家不再受传统巨头的限制。

甚至可以绕过它们,直接与核心供应商合作。

这直接打破了传统车企苦心经营的“产业围墙”。

更尴尬的是,过去的优势,如今竟然成了负担。

传统车企过去投资了无数资金,去打造自己的发动机工厂、变速箱工厂、供应链体系。

这些曾经的“护城河”,如今变成了沉没成本。

就像丰田、大众手里,有几十家发动机和变速箱工厂。

光是维护这些工厂的运转、人员、供应链,每年都是一笔巨额开支。

可问题是,电车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继续运营这些工厂,意味着不断亏钱;

关掉它们,又意味着数十年的积累瞬间作废——员工、供应商、渠道都会受到冲击。

而新势力呢?

它们根本没有这个包袱,直接用最新的技术、最轻量化的方式切入市场,反而更灵活。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油车巨头们在新能源转型上,反而显得更慢、更犹豫。

因为转型的代价,远比新势力造车要高得多。

归而言之就是,传统车企最大的悲哀,不是打不过电车。

而是当初用来封锁对手的高墙,如今挡住的反而是自己。

他们耗费几十年构筑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堡垒,以为能稳稳掌控市场。

结果新能源时代,电车直接换了条路,把这堵墙丢在了身后。

甚至,当年他们以“技术护城河”为由卡过别人的脖子,今天轮到自己被市场卡住了喉咙。

某种程度上看,可能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事情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