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一面鼓励员工离职,一面加大对华投入,奔驰闹哪出?

IP属地 北京 编辑:沈如风 汽车点评AC 时间:2025-03-28 13:02:01

“我们置身于成功和失败都以10倍速进行的时代。”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的预言,正在全球汽车产业上演。2025年的奔驰,恰似这场变革的缩影。

一边是向全球3万名员工发出“自愿离职”邀请,以超400万元的高额遣散费“瘦身”裁员;另一边却宣布未来几年在中国投入不少于140亿元,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布局。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奔驰的葫芦里又买的是什么药呢?今天就我们聊聊这一话题!

裁员风暴

2025年3月23日,一则“奔驰为离职员工提供超400万元补偿”的消息震动行业。根据方案,一名月薪8万元、工龄30年的中层经理,遣散费可超400万元;月薪4.8万元的30多岁工厂工人也能获得约80万元补偿。奔驰CEO奥拉·卡列尼乌斯直言:“这笔钱是为了鼓励约3万名员工自愿离职,目标是到2027年节省50亿欧元(约392.6亿元)。”

目前来看,奔驰的撒币行为确实收获了很多网友的好评,但是说到底,此举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精简冗余的团队。并且,奔驰的裁员并非“一刀切”,其重点瞄准行政、销售等非生产岗位,研发体系人员,尤其是电池、AI领域等关键领域的技术人员则被严格保护。管理层更是单独启动“优化项目”,削减冗余职位。这种“精准瘦身”策略,既缓解成本压力,又避免技术断层,正如其CEO所言:“省下这50亿,才能活到2030!”。

此外,如果我们深究奔驰这一决策会发现,其根源该品牌2024年财报的全面下滑。从数据来看,奔驰营业收入1455.94亿欧元(约1.1万亿元),同比下降4.5%;毛利率跌至19.6%,为四年来首次跌破20%;税后净利润同比大跌28.4%至104.09亿欧元(约78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市场,奔驰销量同比下跌7.3%至68.36万辆,纯电车型交付量更暴跌23%至18.51万辆,成为拖累全球表现的主因。

押注中国

虽然去年在中国严重受挫,且现阶段已开启裁员,但这并没有影响是奔驰对中国加码投入。在传出重磅裁员消息的同日,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在北京宣布:“未来几年将在中国投入不少于140亿元,用于创新、新技术和新车开发。” 据了解,这笔资金将用以支撑奔驰“史上最强产品攻势”,从时间线来看,2025年4月,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全球首秀;2026年中,北京奔驰投产长轴距GLE SUV;到2027年,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涵盖纯电MPV、SUV等多品类。

与此同时,为弥补自身的智能化短板,奔驰亦在加速与腾讯、高德、火山引擎等本土企业合作。康林松坦言:“在中国发展必须融入本地生态。比如导航用高德而非谷歌,语音交互需适配中文习惯。” 不管怎么说,这种开放姿态确实是值得点赞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奔驰就能走到成功的彼岸。

奔驰的困境

个人看来,奔驰的困境在于定价权话语权的丢失。

可以说定价权是奔驰乃至整个豪华品牌阵营赖以生存的法宝,而这一优势正是建立在技术优势之上。汽车产品最核心的技术是什么?当然是动力系统。在此前的燃油车时代,BBA不仅在动力系统方面,亦在各个层面都有着强大的技术积累,这让他们可以躺着享受品牌溢价。而当电动车时代的车轮轰鸣而来时,对转型犹豫不决的BBA们已然丢失了技术优势,迫不得已只能继续打过去的老牌儿,即所谓的真皮座椅、水晶挡把等等。然而年轻一代早已不愿为此买单,他们更在意的是800V超充、城市NOA等。

过去你斥重金购入奔驰燃油车,大家会觉得你很有逼格,很有情怀,而如今如果你购入的是奔驰电车,那么大家只会觉得你是人傻钱多。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在电动车时代,BBA已经沦为电动杂牌。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奔驰同步实施两种看似矛盾的策略本质是一场豪赌,即用裁员节省的50亿欧元换取转型时间,再用对华投入的140亿元争夺未来市场。康林松曾以“奥运十项全能”比喻奔驰的转型:“既要保持安全、豪华等传统优势,又要在电动化、智能化新赛道上得分。” 这场竞赛中,中国不仅是赛场,更是裁判席,若奔驰能在此证明“大象也能跳舞”,未来该品牌或许还能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是从现状来看,奔驰的未来貌似并不光明。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