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逐浪
华莱士汉堡的包装正面,红黄两色组成的“W +华莱士”logo下,一行“全国门店两万家”的黑色字样格外醒目。
华莱士董事凌淑冰对此颇为自豪,曾骄傲宣称:“全球有1万家以上门店的品牌只有二十几个,华莱士很荣幸正是其中之一。中国有上万家门店的品牌,就目前来说,有真正管理的就华莱士一家。”
自2019年起,华莱士在疯狂扩张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门店数量从一万家激增至两万家。与此同时,如影随形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令其口碑变得毁誉参半。
今年3·15期间再次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无疑是一记警钟。野蛮生长之后的华莱士,是继续选择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模式,还是痛改前非加强管理。这一选择,决定着其未来的命运走向。
华莱士火速道歉背后
今年2月,新京报记者卧底暗访华莱士在郑州、合肥的两家门店,发现其存在篡改食品有效期标签、使用过期食材等情况。
3月18日,相关报道发出2小时后,华莱士在微博发布《致歉信》,宣布永久关停涉事门店、开除员工,并启动全国门店30天安全自查。
这一次,微博评论区没有出现“喷射战士们”的玩梗调侃——华莱士开启了精选评论,仅展示筛选后的正面留言。
(截图来自微博)
此前,对华莱士餐品质量的曝光和投诉并不罕见。就在新京报报道前几天,3月14日晚,湖北经视“3·15特别报道”就曝光了华莱士武汉江盛路店后厨苍蝇飞、蟑螂窜的乱象。
2024年10月30日,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食安检查结果显示,华莱士一门店存在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的问题,被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
2024年7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上半年食安检查结果,5家华莱士门店因食品安全问题被点名。
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也不乏用户吐槽,买的华莱士炸鸡“鸡肉基本全是黑的”“血水都没有处理干净”;有人称在华莱士买的炸鸡,留有没褪干净的鸡毛;也有用户配着打点滴的图片,称“之前不知道华莱士喷射战士的梗”,吃了华莱士炸鸡桶,结果难受一晚上。
这些负面新闻、投诉、吐槽,遍及各个城市,但即便如此,也没能挡住华莱士的增长。
财报显示,华莱士母公司华士食品营收一路从2018年的23.2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8.19亿元。2024年上半年营收46.47亿元,同比增长37.84%。
疯狂增长的背后,是部分消费者对华莱士的无底线宽容。知乎用户@GYINGJIE模仿《我不是药神》的台词说的一段话,正是这种心理的代表。
“你们非说它蹿稀,蹿不蹿稀我们能不知道吗,那汉堡才十块钱三个,汉堡贩子根本没赚钱,谁家能不遇上个手头紧,你就能保证你这一辈子手头宽裕吗?我们都得饿,我不想饿,我想便宜还吃得饱,行吗?”
因为低价,即使明知可能导致腹泻,仍有网友戏称华莱士为“最好吃的泻药”,甚至有人总结出“华莱士不蹿指南”。华莱士和消费者,可以说一度达成某种意义上的默契。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在那封匆忙发出的道歉信中,只有对自家门店的处罚整改,对消费者受到的伤害却闭口不提。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华莱士的道歉信缺乏真诚态度,回避了核心问题。“首先要承认错误,承担民事赔偿,再内部整改。关闭门店是很多品牌出事后的惯用手法,不够真诚也缺乏态度”。华莱士的做法,“没有提消费者赔偿,首先从态度上就不端正”。
在他看来,尽管华莱士大众化的定位,让消费者对品牌的容忍度较高,但企业不能把消费者的高容忍度当作放纵的筹码。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平价品牌依然有很好的服务,不能将利润低作为服务差的借口。”更关键的是,“食品安全是底线、红线,是不能触碰的。”
扩张秘诀与安全隐患
华莱士的崛起,一度是中国快餐业的神话:从2000年福建师范大学仓山老校区校门口第一家店营业到门店数量破万,这个本土品牌用了9年。而快餐巨头肯德基,在中国实现这一业绩用了36年。
耀眼成绩背后,是华莱士三管齐下的发展策略。在定价上,华莱士定位平价西式快餐,中式汉堡,成立之初便凭借10元三个汉堡的定价快速走红。即便是今天,华莱士的客单价在几家西式快餐中,依然是最低的。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华莱士17.55元的客单价,不仅低于麦当劳(27.72元)和肯德基(31.07元),甚至较同样定位平价快餐的塔斯汀(18.84元)还要低1.29元。
依靠低价锁定客群的同时,华莱士还采取“门店众筹、员工合伙、直营管理”的合作连锁模式,实现快速扩张和高效复制。
华莱士董事凌淑冰曾对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颇为自豪。她表示,合伙人式的创业模式,能够给员工带来成就感。
“我们想到跟员工合伙然后进行门店众筹模式,这么多年餐饮连锁经营,我们做的不是生意,经营的是一种信任。在华莱士体系内,没有打工仔打工妹,都是合伙人,都是老板,都是他们当家作主的。”
此外,华莱士在发展中不断整合产业链,大到座椅和餐饮设备,小到鸡块和番茄酱包、餐具、托盘纸等等,均由其企业主体华士食品向各门店提供,统一询价、集中采购验收和配送,进一步降低成本,维持低价。
然而,硬币总有两面。支撑华莱士版图快速扩张的三大支柱,也成为了食品安全风险滋生的温床。
极致低价策略,换来了消费者认可,却也压缩了门店的利润空间。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一些门店可能会选择过期食材更换标签,以此节省损耗;反复使用炸油,以降低油脂成本。“毛利低导致利润低、福利差,门店自然不敢严苛要求员工。”朱丹蓬表示。
而华莱士独创的合作模式,确实可以激发草根创业的热情。朱丹蓬认为,合伙制本身合理,“让员工成为股东和分享者没问题”,但执行中暴露两大弊端:一是部分门店招用价值观扭曲、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的员工,必然导致问题;二是企业管理失责:“企业文化和食品安全意识未真正贯彻传承”,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再次,华莱士通过整合供应链来压低成本,从食材到设备均由总部统一采购。华莱士母公司华士食品的主营业务并非餐饮,而是向加盟店销售预制食材和设备。这种类似于“卖铲子给淘金者”的商业模式,使其更加关注开店的数量,而非门店的运营质量。
分析到此不难发现,华莱士要想彻底整改,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朱丹蓬直言不看好华莱士在道歉信里给出的整改措施:“关店、培训只是面子工程,骨子里的运营模式不可能改变。”
当信任变成消耗品
华莱士道歉1天后,3月19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提出了21项具体举措,进一步理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家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机制将会不断完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对华莱士无底线宽容信任的消费者,只会变得越来越少。
如同朱丹蓬强调的,价格低不等于可接受食品安全问题,“安全是消费底线”。目前老一辈消费者容忍度确实高,但随着00后消费群体的崛起,“他们从小生活优渥,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将发生根本改变。我们需要一点时间等待消费者权益意识的提高。”
这一天并不遥远,当下知乎上已经有用户在华莱士问题下质问:“穷就该吃脏的?明知老百姓手里没钱,还趁机给他们喂泔水,这不是丧良心是什么?”
相比调侃式的辩解,这种质问无疑更能代表大部分消费者的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华莱士在低价市场的优势,还能维持多久也要打上一个问号。随着塔斯汀等同类品牌快速成长,肯德基启动“小镇计划”下沉,华莱士的低价护城河正在被多方侵蚀。
面对内忧外患,华莱士并非毫无自救意识。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25日,华莱士的门店数量为19737家,相较2023年的超过2万家,已经出现了明显缩水,这或许是华莱士主动收缩规模,以提升运营质量的信号。
此外,华莱士还在积极尝试各种营销手段,以挽回用户。2024年,华莱士邀请明星范丞丞代言、冠名热门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联名知名国漫IP,试图通过年轻化营销,重塑品牌形象。同时,华莱士还在福建开设了首家升级改造门店,宣称“价格不涨,品质升级”,希望以此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在朱丹蓬看来,这些补救措施,难以真正根治华莱士的模式痼疾。请明星讨好年轻人是“不可持续”的短期行为,质量不提升永远成不了气候。对餐饮企业来说,“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发展才是餐饮企业的生存之道”。
因此,对于华莱士而言,摆在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壮士断腕,彻底重建品控体系,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么继续消耗消费者的信任,直到临界点到来。
这个曾经创造了中国快餐业神话的万店帝国,最终会继续腾飞,还是商业教科书上的反面案例,留给华莱士犹豫的时间,已经给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