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2024年,中国电商巨头们交出了自己的年度答卷,在不经意间,电商行业也在悄然经历一场大洗牌。
曾经的电商主场,是阿里、京东主导的,但是随着拼多多的强势崛起,这种双雄并立变成三足鼎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在电商这个红海中杀出来,挑战电商“旧秩序”。
比如,2024年GMV达到3.5万亿的抖音电商,用30%的增长率征服市场,跃居全行业第三位,用户时长红利,让抖音电商成为“黑马玩家”。
而稳居行业第二的拼多多,GMV达到5.2万亿,通过创新的电商模式和精准的市场策略,让价格成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并通过供应链优化,来降低成本,对接需求,一套组合拳下来,迅速占领市场。
而作为互联网巨头的腾讯,也在押注电商,而且,是微信“全生态电商”,电商不再局限在视频号,而是要纳入整个微信生态,社交成为电商的生态连接器,腾讯将是电商行业新锐玩家。
腾拼抖(TPD)上桌,在流量增长逐渐见顶的当下,为电商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但这些电商很难用以前的模式去定义它,电商洗牌,格局重构,我们称之为“电商新势力”。
啥是电商新势力呢?
它的核心特征,就是用“平权”来重构商业逻辑。
这词看着比较高大上,解释一下就明白了。
传统电商模式里面,“消费分层”是一种核心商业逻辑,平台根据用户的消费能力、购买习惯、品牌偏好等,形成不同层级的商品供应体系。
但是同时,消费分层,又牺牲了部分需求。
所谓的“低层级消费者”,他们往往面对的是需求供给不足、缺乏针对性服务,而同样的,跟这个“层级”匹配的商家,也难以获得流量的扶持。
用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商家在平台上得不到流量,平台从他们身上挣不到钱,最后又回到了“二八原则”,20%的商户贡献了平台80%的收入,这对大商家是有利的。
但是,与传统“消费分层”不同,在电商新势力这里,核心规则在于“平权”,需求平权、供给平权、规则平权。
简而言之,平等化、去中心化,这就非常适合现在的消费环境了。
这该怎么理解呢?
首先啊,这种规则变化,跟经济大环境环环相扣的。
在经济上行期,增量多,大家收入好、有信心,“消费分层”就能依赖品牌和高端产品,去吸引所谓的“中高端消费者”,这些人也能创造更多的溢价,这样平台的收益更好。
但是,在经济反复磨底的存量市场中,这套做法就玩不转了。
比如现在,客户对性价比的关注度超级高,才是最真实的需求,而拼多多能在巨头之间迅速崛起,并成为市场第二,它的成长路径也很简单,就是依据“每个人的需求都值得被看见”,搭建了新的电商模式。
他们家是怎么操作的呢?底层逻辑并不复杂。
在商家这一端,他们搞的是供给平权。
过去,平台流量基本都在头部品牌,中小商家、白牌商家、工厂型卖家都处于流量劣势,缺乏足够的曝光度,价值导向明显。
但是,电商新势力通过“去中心化”的机制,挖掘出来供给的潜力,无论是品牌还是白牌,旗舰店还是工厂、个体户,衡量价值的标准不再是知名度、规模、客单价,而是在于能否匹配客户需求。
比如,在拼多多,你可以实现C2M,也可以直播带货,可以做社交裂变,也可以内容输出,所有商家各显其能,一切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供给平权,让所有的商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
当需求和供给匹配,规则也实现了平权。
商品即信息,平台的价值并非单纯地做“货架”,而是将流量开放,站位用户,效率至上,通过改变“人找货”的传统方式,实现“货找人”。
这么一来,就不会被GMV、广告收入、客户关系等因素所左右,一切以用户的消费需求为先,充分挖掘用户需求的同时,实现公平交易,提高交易效率。
那在消费者这一端呢,他们搞的是需求平权,这是啥意思呢?
举例子来说吧,以前周立波和郭德纲有过“咖啡大蒜争论”,郭德纲的看法被很多人认可,就是不存在“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本质上这是不同场景下个体需求的区别——不是同一种需求。
如果一个人真实的需求只是口渴,平台不是非要给他推荐一杯高客单价的咖啡或者啤酒,合适价位的矿泉水可能更符合用户的需求。
电商新势力们不仅看到了上海人和安徽人的消费差异,更看到每一个用户自身需求的多样性。正因为对真实需求的关注,新势力们才能够做到需求平权,进而去挖掘提供更丰富的供给,以更高效地满足用户不同维度的真实需求。
这么一来,供需两方面都匹配精准,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都能被满足,自然会被用户认可。
所以看到了吧,新势力的“新”,主要在于,更新的底层逻辑和机制。
关于“新旧之变”,中国历史有一段发生在宋神宗和文彦博之间的著名对话,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讨论共治的基础,到底靠谁?
到了电商这里,“新旧之变”的关键,其实也不是技术,而在于平台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传统势力是与“客户共谋”,突出大品牌和大厂的地位,而新势力则看重“用户共治”,要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这一变可不得了,“客户共谋”时代,头部商家通过平台获得流量和曝光,来占领消费者心智,消费者基本只能被动接受。
但是,在电商新势力里面,平台本身已经从流量分配的中心,变成供需匹配的中心,把消费者拉到与平台同一维度。
消费者通过真实需求,来驱动流量分配,并且直接影响供给、定价和评价体系,这些人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整个电商生态的核心决策者。
从这个角度讲,这就是一场“电商革命”。
当底层逻辑和机制已经发生改变,虽然同样是电商,也已经不是同一物种了。
而在电商新势力里面,拼多多又是特别的一个,关键在于,它的战略定力跟其他家不太一样。
平台业务在逐渐多元化,有的从电商延伸到金融,有的从互联网平台延伸到电商,但是拼多多一直就是死磕电商赛道,资源集中,走深度的路线,实现供需两旺。
而为了打造差异化,拼多多实现了更多的新质供给。
什么是新质供给呢?
就是利用电商的数字能力,来准确挖掘消费者的最新需求,通过拥有生产力的企业,把这些需求变成现实中的新产品,以最具性价比的方式,精准匹配消费者。
这中间,拼多多在供给端和消费端,都坚持长期投入,以实现平权。
在供给端,投入了百亿资源包,重点扶持新质商家,通过新质供给+产业带+数字化,在工业领域,打造新生产,在农产品供应链上,降低渠道成本。
沧州的美妆刷、慈溪小家电、平度假睫毛、东海穿戴甲等,一个个产业带崛起,初加工变深加工,白牌变成新品牌,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走到现在,拼多多的模式概括起来就是——“消费趋势预测-产品标准定制-生产指导”的完整链路,持续打造爆款,通过需求反向驱动供给,实现消费的正向循环。
最终,实现引领消费新趋势。
而最新的消息是,拼多多还要加码商家扶持力度,补贴金额或达到千亿,而这千亿的真金白银花出去,就是要帮助中小商家高质量转型,持续构建用户、商家、平台多方共赢的电商生态。
而在消费端,在百亿补贴的基础上,叠加双重优惠,持续让利,给消费者带去切实的实惠的同时,订单量自然也就再创新高。
专注电商、持续高效、坚持平权,拼多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实,回溯商业史我们会发现,每一次商业规则的重构,都是一次“平权”的过程,它们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经济周期互相融合的结果。
唯一的“必然”是,既然商业规则已经重塑,那么,就只好拥抱新趋势了。
拼多多如此,电商如此,整个互联网行业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