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北碚区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举行,北碚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任洁作主发布,北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何巨澜、区经济信息委副主任丁方华、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政委梁杰英、区市场监管局执法支队支队长谭梅分别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北碚区始终把服务企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用好用活全市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金字招牌,着力构建政策扶持体系、激发市场主体动能、完善企业服务机制、营造优良营商环境,为全市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贡献北碚力量。
聚焦民营企业发展,北碚建立了“1+1+N”政策扶持体系,各职能部门根据发展需求,制定出台了多项助企惠企政策,涉及企业培育、创新激励、金融支持、要素保障等多个方面。
多项举措保障企业用能
近年来,北碚聚焦重点投资项目,助力企业投产提速;聚焦保供精准高效,助力企业生产提质;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能源后续有劲。围绕招商引资和全区重大项目,北碚密切跟踪企业用能需求,谋划在前、服务靠前、用能提前,全力推动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放量。
同时,利用AI、数据大模型等技术手段对全区规上限上企业用能情况进行分析,精准绘制企业“用能热力图”,帮助企业科学制定排产计划,提高企业生产效能。
围绕园区、企业中长期用能需求,北碚加快推动疆电入渝项目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北碚段建设进度,积极策划北碚区城镇天然气管网项目、分布式能源项目、科学城园区220千伏天马变电站、同兴工业园区110千伏变电站、蔡家片区能源走廊等,为全区经济中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能源支撑。
“企业如果在电力报装、扩容、燃气接入等方面遇到问题,可以与我委或国网北碚公司、重燃北碚公司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响应,给予优质高效服务。”区经济信息委副主任丁方华说,对于高耗能行业的企业,北碚正在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将按投资额不超过10%的比例给予补助。
9条措施助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上规模、提能级,北碚制定发布了《北碚区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惠企政策九条》,包含鼓励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平台载体建设等9条措施。
例如政策第二条“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对获得市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支持的重点项目,区财政将按照项目投资总额5%的金额配套给予支持奖补;例如政策第六条“支持招引优质企业”,对北碚首次引进的“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重庆市服务业企业100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区财政将分别给予企业200万元、100万元奖励。
该政策已于今年3月17日起正式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绿色融资+专项补贴”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在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北碚开展了气候投融资试点,主要联合建设银行北碚支行等6家金融机构,应用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政策,为企业新能源装备、绿色制造、环保治理等减污降碳项目提供低息融资贷款。同时,高效应用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对企业污染治理提供资金补贴,最高支持比例可达到50%。
去年以来,北碚已组织气候投融资银企对接活动4场,促成气候投融资项目9个,融资金额达13.7亿元,全区绿色贷款余额达到51.45亿元,同比增长91.69%。
实施“绿色融资+专项补贴”政策以来,政府、银行与企业通过政策激励与金融工具创新深度协同,形成了“资金撬动—技术升级—减排增效”的多方合作共赢机制。
精准施策 帮扶个体工商户发展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施行以来,北碚建立了13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在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基础上,把个体工商户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和“发展型”,并针对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分类采取差异化措施,提高政策精准性和帮扶有效性。
在成长型、发展型的个体工商户中,开展“名优特新”个体工商户认定工作,让具有地方特色、创新能力强、服务质量优的个体工商户脱颖而出。截至目前,全区已认定59家“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通过认定和宣传,加以后续叠加的扶持政策,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帮助其提质增效。
同时,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个转企”),为其提供政策咨询、手续办理等一站式服务。
“专班化+网格化”全方位服务企业
立足企业发展实际,重庆北碚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实施了“专班化+网格化”全方位服务机制,确保企业服务工作全覆盖。
针对重点大型企业,推行“专班化”服务模式,建立“一企一专班”工作机制,确保重点企业需求得到快速响应和高效解决;针对中小企业,实施“网格化”服务模式,将园区划分为多个服务网格,配备网格服务专员,通过“日常走访+定期回访”机制,动态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
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政策宣讲会、专题培训会等活动,确保惠企政策宣传到位、解读到位。依托“企业服务专员”队伍,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申报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精准对接政策资源,高效申请相关优惠及补贴。
此外,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活动,多渠道广泛收集企业诉求,确保企业困难“有人管、及时办”。
记者 冯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