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3月26日消息,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万亿元,同比增长4%,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9%,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16类商品中,有14类商品零售额实现正增长,有11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较上年全年由负转正或有所加快。
商品零售额又可以反映消费者市场的活跃程度。“我国消费市场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回升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今年的消费市场总体将继续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在昨日商务部的扩消费专题发布会上介绍了接下来在消费领域的新动作,提到了包括首发经济、国潮消费、“人工智能+消费”“IP+消费”等,要把消费新热点培育成新增长点。
红星资本局梳理发现,在提振消费的大背景下,多地纷纷出台了有关促消费的政策措施,“首发经济”以及“人工智能+消费”成了多地聚焦的领域。
资料配图 图据视觉中国
首发经济带动产业链创新升级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仅在3月,就有多个省市出台了有关“首发经济”的方案举措。
3月16日,浙江省出台的《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制定首店、首发、首秀、首展专项政策,积极引进高能级首店。
3月19日,青岛发布《青岛市大力提振消费实施方案》,提到加强新型消费培育。据青岛官方披露,2024年,青岛引入了80多家品牌首店,今年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继续支持引进落地品牌首店、新品首发、品牌首秀等活动。
还有地方则明确了真金白银的支持。3月20日银川市印发的《银川市提振消费若干措施》提到,银川市将积极争取自治区资金支持,市财政配资400万元,对引进的品牌首店按照国内首店、西北首店、宁夏首店标准,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房屋装修、租赁补贴。对引进品牌首店的商业运营商(第三方机构、协会)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奖补。对举办首发首秀首展活动的企业,按照活动成本的30%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资金支持。
为何各地突然热衷起“首发经济”?
“通过首发活动,企业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关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接受采访时表示,首发经济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朱克力表示,“一个城市如果能够成为众多品牌的首发地,将极大地提升其商业活力和吸引力,将吸引更多投资、人才和资源集聚,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首发经济”为上海带来颇丰收获。中商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新增各类首店总数达到1269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整体增长4.4%。其中全球及亚洲首店14家,高能级首店合计占比17.02%,同比增长28.6%,数量与质量均居全国首位。去年下半年,上海共计新增首店568家,包括2家全球首店、4家亚洲首店、117家中国首店、5家华东首店以及440家上海首店。
首发经济也是上海发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上海在首发经济相关政策上迭代,进一步优化全球新品首发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发首秀。
3月16日,2025年全国精品首发季暨“首发上海”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借势活动,上海升级推出“首发上海”3.0版,从展会支持、通关便利、财政激励等多个维度加大扶持力度。根据首发上海3.0版政策,上海市将继续优化进口首发新品通关服务,建立首发、首秀、首展的进口商品通关便利“企业服务包”机制,提供更精细化的通关服务。
上海在资金支持方面也加大了力度。据悉,上海对举办首发活动的参展商,按照实际投入总额,给予不超过30%、最高50万元的补贴;对在3月至5月“首发上海”活动期间开设的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予以1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对该活动期间的补贴金额上浮,最高补贴提升至60万元。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商务部将加大对首发经济的支持力度,发挥好重点展会作用,不断丰富首发平台载体,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首发经济,培育一批首发中心、首发经济集聚区,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朱克力指出,首发经济已从单一“首店”场景向全链条创新跃迁。国际知名品牌选择在某城市举办新品首发,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前往,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还可能吸引其他品牌和企业的关注,为城市后续的经济合作和发展创造机会。
在3月25日的商务部扩消费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也指出,商务部将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首发平台载体。
“AI+消费”重塑消费结构
除了首发经济外,“人工智能+消费”也多次在中央和地方的重要会议、文件中被提及,引起了多地重视。
在上述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李刚明确表示商务部将培育“人工智能+消费”,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终端进千家万户、人工智能商业终端进千商万店。
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核心,人工智能正在深度重塑消费体系,创造新的消费热点。伴随AI技术不断成熟,它也有望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告诉红星资本局,AI与消费的结合,可以提升消费便利性和体验,同时创造新消费场景和需求。“比如AI技术可以赋能文旅、养老、教育等场景,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也能推动产业升级。”也由此“AI+消费”成为了各地提振消费的新机遇。
深圳是国内人工智能主要集聚城市之一,在这里,机器人现场做咖啡、无人机穿梭送外卖并不是新鲜事。今年3月,深圳发布了《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不光提出了产业愿景,还提出要在手机、计算机、大模型一体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推出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在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养老、智慧政务等领域打造60个以上人工智能终端典型应用场景。
《江西省提振消费行动方案》中提出,围绕“人工智能+消费”,充分发挥江西虚拟现实(VR)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积极探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在文旅、零售、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广直播电商、短视频营销、即时零售等电商新业态新模式,鼓励电商基地、企业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电商营销和场景创新。
也有地方将“人工智能+消费”落地在文旅场景。比如辽宁近日召开的辽宁省人工智能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各市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握好“人工智能+文旅”发展的主动权;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市场主体以及各文博场馆要积极配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场景”下找准“小切口”,而在湖南和陕西的多个景区,人工智能也早已“上线”,赋能文旅场景焕新。
山东和浙江则结合了数字经济的场景。山东提出加快社交电商、私域电商、内容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模式发展,引进培育链主型平台电商企业,打造16个“好品山东”电商直播中心。青岛提出推动“人工智能+消费”,发展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
浙江在上面提及的行动方案里也提到,积极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社区团购、兴趣电商等新型消费业态,全年新增直播相关企业1000家、培育“绿色直播间”300个。
王鹏也认为,各地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去发力“AI+消费”是最合适的路径。“比如,拥有丰富文旅资源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文旅产业的智能化升级;而科技产业发达的地区则可以更加注重 AI 技术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领域的应用。”
记者 王田
编辑 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