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政策驱动”与“市场引力”双向发力的特征。根据《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及政府工作报告数据,中国全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5.9万家,同比增长9.9%,其中医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成为外资布局热点。
以阿斯利康为例,其在华投资25亿美元设立全球第六个研发中心,并将中国定位为创新策源地;德国西门子则通过“Xcelerator”数字平台深化本土合作,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政策层面,全国统一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制造业外资限制“清零”,服务业开放试点扩至电信、医疗等领域,叠加“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为外企提供了清晰的投资路径。
数据显示,2025年外资企业对中国GDP贡献率预计达18%,较2020年提升3个百分点,印证了中国市场“增量价值”的持续释放。
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成为外资深耕中国的主战场。在医药行业,诺华、武田等企业借助中国快速审批流程和高质量临床数据,5年内新药上市数量超过去25年总和。
新能源领域,法国道达尔能源与中国石化签署长期液化天然气协议,年供应量超500万吨,并参与中国“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结构调整。
消费品行业亦呈现“本土化+全球化”双轮驱动,水井坊与帝亚吉欧共建的全产业链基地,通过智能酿造系统实现传统工艺数字化,带动上下游200余家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68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外资企业正将中国作为绿色技术试验场——达能中国所有脉动工厂2023年实现碳中和,水井坊通过废水循环技术年节水1.4万立方米,彰显ESG实践与商业效益的融合。
展望未来,跨国企业在华发展将更依赖“制度型开放”与“产业链协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开放,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外资参与新质生产力建设。
宝马集团反对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并计划深化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沙特阿美在福建、辽宁等地布局炼化项目,同时寻求可再生能源投资机会。
不过挑战犹存:全球供应链重塑背景下,外企更看重“韧性投资”,如雀巢近5年新增20亿元在华投资,重点构建多元化供应链节点。
数据显示,超70%在华外企将“与中国本土企业竞合”视为核心战略,而中国城镇私营单位年均工资达6.8万元(较2010年增长3.3倍),倒逼外资从成本导向转向价值创造。可以预见,跨国企业与中国市场的共生关系,正从“规模红利”向“创新红利”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