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二风
来源 /
饮料赛道,是几乎每个月都在为消费者的新需求创造新产品的“高卷”行业。
消费市场环境的变动、人们饮食需求的更迭以及渠道端的升级重构,都在促使着饮料行业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重组升级,并推动着参与者们变革自身,跑步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观察饮品货架的“你来我往”,就不难发现饮料行业的品类结构正经历着显著的重塑——“无糖”系列超越碳酸饮料,成为市场销售份额的榜首。消费者对健康、清爽饮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也促使新的品类以及新的品牌快速崭露头角,并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健康化大潮之下,究竟有哪些品类脱颖而出?切入细分场景、寻找新颖原料,饮品市场的下一代爆款又在哪里?面对货架竞争,入局者们又如何寻求差异,争得曝光?
01 爆款饮品的健康化“起义”
如果仔细观察便利店的货架,就不难发现饮料市场的“新排位”正在悄然变化。
无糖茶迅速抢占市场C位,中式养生水快速崛起,“植系”饮品成为热门爆款……从热卖单品到产品矩阵,饮料品牌正在加速多元化的产品线布局,并通过精准的渠道扩张策略,铺开新的市场格局。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研究及消费者洞察报告》,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已达401.6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长至815.6亿元,消费者调研也显示,54.1%的消费者会选择购买无糖茶饮,也体现了无糖茶在饮料市场地位的逐步提升。
果子熟了无糖茶 图源:果子熟了官网
无论头部品牌或是新兴品牌,都在挤入无糖茶这一细分赛道。有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年中,该品类活跃产品就高达480余个,除了康师傅、统一、娃哈哈、可口可乐等大品牌外,果子熟了、茶小开、让茶等新兴品牌,也通过高密度的产品上新保持着品牌热度。根据尼尔森IQ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无糖茶全国线下销售同比增速高达80%,大幅超过饮料行业整体7%的市场增速,全国总铺货点同比增速高达96%,无论售卖门店总量还是产品丰富度都创下新高。
但发现,热闹过后,无糖茶市场的竞争已愈发紧张,包括东方树叶、三得利等老牌品牌正在加速自身的口味创新,外加新入局者众多导致品牌口味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辨识度和忠诚度降低,如何突破竞争圈、打造爆品并在消费者心中创建品类心智品牌,成为无糖茶品牌们必须要考量的问题。
除了无糖茶,比如小吊梨汤、桂花陈皮水、红豆薏米水、洛神酸梅汤等“中式养生水”正在成为消费者的新“水替”,吸引大批年轻消费者青睐的同时,也在饮料市场掀起了新风口。
元气森林“好自在”系列 图源:元气森林旗舰店
早在2022年,硬核研究所推出了“一整根人参水”——把一颗完整的人参清晰可见地放在玻璃瓶矿泉水中,在当年社交平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讨论。随后2023年,元气森林推出“元气自在”系列产品(后改名‘好自在’,包括红枣枸杞水、绿豆水、红豆薏米水等),新创品牌N12推出加入广东新会陈皮、温县铁棍山药等养生食材的风味水,扩展了新的口味类型。
2024年中式养生水品类全面爆发,据数据统计,仅上半年的入局企业数量就超过过去6年的总和,前三季度新增产品已高达243个。业内对该品类有一组乐观的预期——预计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速将超过88%,到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亿元。
一位饮料行业分析师告诉,目前中式养生水的单瓶售价,位于5-6元左右,主力消费市场以一线、新一线城市为主。低线城市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大多消费者仍以养生壶自煮或冲泡饮用场景为主。
有分析报告指出,养生水品牌的发迹与大渠道的“强推”不无关系,比如「可漾」上市时,7-11便作为主力渠道进行推广,后又入驻嗨特购等量贩折扣零食店,快速打开了市场。「元气好自在」、「好望水」则与盒马等平台商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也有更多新兴品牌通过直播电商自建渠道,快速闯入了消费者的视野。
关于养生水的口味创新,各个入局品牌也在快速实践和推陈出新,比如「RIO锐澳」在尝试“中式养生水+鸡尾酒”的结合。认为,中式养生水目前正处于市场发力的高速增长阶段,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演变,这一细分品类有可能凭借其健康性、功能性及更多丰富口感,成为消费者日常的饮品新选择。
与“中式养生水”类似,植物饮料(包括植物奶、植物水、草本植物饮料等)凭借其天然、低糖、营养丰富等特点,在内容电商中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新宠。椰子水、桦树水等作为其中的热门品类,市场规模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一份名为《全球植物水市场2024-2028》的报告,全球植物水市场预计将在2028年增长12.7亿美元,在预测期内以19.64%的复合年增长率加速增长。
林源春桦树汁 图源:林源春旗舰店
比如椰子水,内地消费市场正在高速扩容,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越10亿元关口。包括「东鹏饮料」、「天地壹号」等品牌纷纷跨界加码椰子水赛道,试图加紧捕捉这一新锐趋势。另外在内容电商中,白桦树汁也作为植物水市场的新宠,包括林源春、嘉桦、白桦依然等多家品牌都纷纷推出了桦树汁饮料。
但发现,新兴植系饮料相比于已形成规模的饮料品类,在供应链端和品牌端有着明显的劣势。比如原料受地域生产依赖明显,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以及产能受限,另外消费者端对于小众植系饮品品类的教育成本也相对较高,随着流量采买的减弱,品牌势能也会随之跌落。
以抖音桦树水头部品牌「林源春」为例,根据蝉妈妈数据显示,其月销售额在2024年4月至7月可维持在1000万元以上,但随后便持续下滑,9月已降至500万元左右,品牌热度排名同步下跌,从4月的饮料品类排行榜第1名,下滑至71名。
02 渠道变革,品牌们挤上餐桌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去饮料品牌们所依靠的“上新战略”,其影响效能正在逐步下降。
据数据统计,2023年饮料市场售卖的3000余款新品中,月销售额破千万的新品仅有6个(2021年时有41个),达到百万级别的新品数量则为81个(2021年时有228个),2024年上半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只有2个和36个。
在近场小业态渠道中,包括卖场、连锁超市、社区超市、小卖铺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新品效能下滑,2024年便利店也经历了新品效能增速放缓,对于饮料商们而言,通过不断推出新品实现销售增长,将变得愈发困难。
认为,在新品增长效能逐步缩水的情况下,饮料品牌们寻找未被充分利用的细分渠道,并提升单品在渠道内运营效率,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上述饮料行业分析师告诉,饮料品类的线下渠道增长,主要靠近场小业态所贡献,虽然线上渠道增速更快并为品牌增长提供了一定的补充,但线下渠道依旧是销售的重心。
“渠道是品牌的生死线”——这是被饮料行业所承认的共识。随着线下市场的竞争加剧,饮料品牌们对货架的争夺亦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从2024年夏季这一饮料销售旺季可以看出,各品牌除了抢占超市、便利店等流通渠道,餐饮渠道正成为它们争夺的“新阵地”。
根据艾媒数据中心的数据,餐饮渠道已成为饮料销售的第三大渠道,挤上餐桌,也成为越来越多饮料品牌进入市场的重要场景和渠道。
大窑嘉宾 图源:大窑官微
以老牌区域饮料品牌「大窑」为例,其在渠道选择上首先就进行了差异化布局,起先并没有选择被众多碳酸饮料所争抢的零售渠道,而是与餐饮场景深度绑定,凭借较低定价,逐步渗透烧烤店、火锅店、大排档、小吃快餐店等中低档餐饮渠道。据大窑官方披露数据显示,85%以上的产品销售额来自餐饮渠道,有78.4%的消费者选择从餐饮店购买大窑。
另外比如「柚香谷」依靠其招牌双柚汁产品,在2023年实现了近6亿元的销售额,包括「好望水」、「光明LOOK」、「苏萨」等品牌也凭借餐饮渠道,在全国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分析,2025年餐饮渠道依然会成为饮料品牌们争相抢夺的对象,其主要优势也较为明显——首先,无论主打功能、佐餐、健康等类型的饮料产品,在餐饮场景中都能找到合适的品牌推广机会,更易实现在消费者端的品牌定位。其次,在品牌新品测试阶段,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餐饮渠道,可以快速评估不同消费者对于新品的口味反馈及复购情况,帮助品牌提供更行之有效的区域市场决策。
03 “大块头”挤占货架
从2024年夏季开始,“大块头”包装便纷纷涌上货架,用绝对的体积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
观察发现,比如「统一海之言」电解质饮料上新了900ml装、「元气森林燃茶」也在大力推广900ml的分享装、以及「外星人电解质水」也扩容至650ml、更有「三得利乌龙茶」900ml更是上新了4种口味,几乎占满了便利店货架的最底层。
在尼尔森IQ发布的《2024中国饮料行业趋势与展望》报告中提出,600ml-1250ml的大包装即饮饮料,成为行业中近年来的新增长点。这一包装规格在所有售卖包装规格中的销售额占比,从2019年的6.4%增长至2023年的11.3%,按照细分品类来看,功能饮料增长了213%,即饮茶增长了105%,而碳酸饮料也增长了101%。
三得利无糖茶系列 图源:三得利官微
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大包装正从果汁、碳酸饮料这样的常见品类,扩充到功能饮料、即饮茶这些新兴赛道。相比于前者1.25升-2升的聚餐装,900ml是这些新兴品类更热衷的规格,包括元气森林、东方树叶、茶小开、果子熟了等品牌都纷纷推出了该规格的包装。
大包装的显著卖点,在于性价比。在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当下,“加量不加价”成为最直接也最高效的吸客方式。另一方面,大包装也满足了消费者的两类实际需求,其一是对饮用水的替代,有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用包括低糖、无糖茶饮以及电解质功能饮料替代纯净水,在健康无负担的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丰富口感。其二是针对运动健身等特殊场景,大包装更易满足消费者的特定用水需求。
相比于无限展示、以流量为主导的电商平台,提供有限位置和讲求复购率为主导的线下零售商,他们的选择更能反应饮品消费的主流倾向,以越来越多大规格包装的上架,也能体现该系列包装在消费市场的欢迎程度。
不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与健康功能饮品的大规格包装正相反,在电商统计的饮料销量排行TOP10榜单中,3-4个席位被1升左右的茶饮、功能饮料、果蔬汁所占据,另外的席位,则归到了330ml及以下更小迷你包装的碳酸饮料,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消费对比。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