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2月25日讯(记者 金磊)2月24日,大华银行中国发布有关个人业务调整的重要通知,基于战略性业务调整需要,大华银行中国已与富邦华一银行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将向其转让该行的个人业务,范围涵盖个人客户持有的账户、存款、贷款和相关财富管理产品。
仅涉及个人业务,转让预计三季度完成
大华银行中国表示,将有序开展转让工作,根据不同产品和业务的具体情况,分阶段与客户沟通此次转让的方案和进展。并预计本次转让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
本次转让不影响大华银行中国除个人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包括批发银行业务、环球金融业务等。
公开资料显示,大华银行总部位于新加坡,并在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及越南设立了全资法人银行,在全球拥有约500间分行及办事处,分布在亚太、欧洲与北美的19个国家和地区。
2月19日,大华银行集团最新公布财务数据显示,其2024年度的净利润达到60亿新元(约合人民币325亿元),增长6%。
这主要得益于净手续费收入及交易与投资收益。其中,在信用卡手续费、贷款手续费及财富管理费收入两位数增长的推动下,净手续费收入增长7%,达24亿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130亿元)。
而受让方富邦华一银行是大陆首家全牌照运营的台资银行,2014年富邦金控及台北富邦银行正式取得华一银行80%股权,随后更名为富邦华一银行,并于2016年成为富邦金控全资子公司。目前,富邦华一银行是在大陆规模最大、牌照最全、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台资银行。
富邦华一银行已在全国13个城市共开设了24家营业网点,另外还将新增杭州分行,目前已获批准筹建。
外资行纷纷谋转型,富邦华一再次“接盘”
不仅仅是大华银行,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资产规模、客户基础、品牌认知度上往往不具备优势,中资银行在国内市场的深厚根基和广泛网络覆盖,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也因此部分外资银行屡屡尝试业务转型。
对于当前部分外资银行来说,与其花大力气去布局不赚钱的个人金融业务,不如把有限的资源、精力投入自己的强势领域。
去年6月11日,汇丰中国宣布,已完成对花旗在中国内地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的收购。随着交易的完成,汇丰中国已承接花旗在全国11个主要城市的个人财富管理客户及相关资产。同时,超过300位原花旗相关员工也已正式加入汇丰。
早在2021年4月,花旗就明确在全球范围内对个人银行业务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在亚洲、欧洲、中东和非洲等14个市场退出个人银行业务,包括中国内地市场。从结果来看,从计划到其全面退出也用了3年多时间。
而对于汇丰集团来说,近年来持续投入中国内地市场,并对财富管理业务加大布局。2023年4月,汇丰在中国内地市场正式启动“大财富管理矩阵”策略,这也是外资金融机构首次加入大财富管理赛道。
在不少外资银行收缩阵线时,富邦华一银行在业务版图的布局却是逆势扩张,在业内,富邦华一银行也是少数零售业务做的不错的外资行之一。
除了此次“接盘”大华银行个人业务外,去年花旗还已与富邦华一银行达成协议,就中国内地的个人信用卡业务及无担保贷款相关资产进行转让。2024年5月6日,花旗中国个人信用卡已停止交易功能。自2024年7月3日21时起,花旗中国个人信用卡将终止提供还款服务,并会向客户提供账户信息截至2024年7月5日的最后一期花旗银行信用卡对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