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停货控量和控价,将成为今年白酒行业的新常态?
2025年初,白酒行业迎来新一轮“停货潮”,多家头部酒企主动暂停核心产品供货,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包括五粮液、洋河、习酒、汾酒、泸州老窖、今世缘等10余家名酒企,覆盖浓酱清三大香型,涉及第八代五粮液、梦之蓝M6+、青花20等核心单品。行业调整与淡季来临之际,白酒企业控价的需求之下,此轮白酒停货潮,更多是有控量和挺价的意味。
NO · 1
酒企控货背后的原因
控量稳价与库存优化
过去的2024年,白酒行业面临高库存、低动销和消费疲软等问题。据数据显示,目前白酒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行业库存总量突破千亿,经销商平均库销比达1:3.5,价格倒挂现象普遍。市场整体处于新一轮调整周期中,在此过程中,一个最让大家担心的问题是,虽然整个行业都在专注于“去库存”,但就是迟迟看不到结果,渠道内的存货量不见下降。
同时,围绕价格的内卷式竞争在线上线下之间却已经开启。即便强如五粮液、剑南春等名酒企业,都不得不发布“声明”控诉电商平台。但控诉明显解决不了问题,唯有从源头开始把控,才有希望让“低价名酒”在线上、线上市场都消失。
因此,在今年开始,多家头部酒企对外表明了“稳”的态度,而“稳”的核心就是价格。多大名酒纷纷控量保价,通过减少市场投放缓解供需矛盾,稳定价格体系。酒企在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采取停货保价的政策,既是为了保住得来不易的品牌地位,更是为了满足经销商的实际需求。
NO · 2
短期见成效
有效解决了市场面临的问题
据酒业观察人士分析,主流酒企在消费旺季主动控制供货量,本质是通过供需调节实现价格体系维稳。从市场数据来看,头部品牌的策略调整成效显著。停货产品价格普遍回升,未停货产品如国台国标、剑南春等均价也高于年前。券商调研显示,春节期间高端白酒消费需求保持刚性,茅台、五粮液等产品的终端动销超预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五粮液在节后渠道库存仅维持0.5个月左右的健康水平,显著低于行业平均库存周期,这为后续市场运作提供了充足空间。
其次对渠道起到减压的效果。停货减少了经销商的进货压力,避免过度压货导致价格进一步倒挂,保护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同时,帮助经销商消化库存,缓解现金流压力。华创证券数据显示,春节后渠道信心有所修复,终端低库存运转。
酒企扎堆“停货”是为了平衡供需,尽力让酒的价格稳住,以保障多年奋斗而来的品牌高度、市场地位。但是,如此频繁的“停货”消息,真能传递到消费者层面吗?或者说,停货了,就能让市场上的价格倒挂消失吗?
NO · 3
长期不确定性:消费者不一定买单
2025年,尽管酒企已经开始扎堆“停货”,但能否传导到消费者层面,则需要时间来检验。
对此,一位接受媒体采访的业内专家直言,“停货潮”来临的底层逻辑在于酒企与渠道的量价博弈。通过主动停货、优化渠道供给等手段,酒企能在缓解市场库存压力的同时,稳定终端市场价格体系。但停货保价对于渠道似乎只是激活动销活力的“表面现象”,若想真正穿越周期并恢复渠道库存平衡,其本质仍在于如何真正触及消费端。
在对白酒经销商采访时,一位酒商就表示,对于当下渠道而言,停货保价无疑是一个有效手段,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酒企是否停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需要买酒,价格是否划算。还有酒商表示,停货只是缓兵计,消费者不买账就白搭,关键还得看品牌、品质、渠道和服务,哪个环节掉链子都不行。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停货控价只能保证短期的见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价格下跌的趋势,遏制行业向下的势头。但是,整个要向上走,“停货”所带来的推力远远不够。酒企也面临着长期的挑战,这需要配合消费端停货只是缓兵计,消费者不买账就白搭,关键还得看品牌、品质、渠道和服务,哪个环节掉链子都不行
因此,本轮停货潮是白酒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发展的阵痛期表现,头部企业通过“控量保价”主动调整,但行业全面回暖仍需供需两端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