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腾讯字节,做AI to C的两个“极端”在顶峰相遇

IP属地 北京 编辑:沈瑾瑜 大力财经 时间:2025-02-25 19:00:46

事实上就在 2024 年,腾讯元宝可以说是在C端近乎“查无此人”。根据七麦数据,2024年AI产品榜单前30没有腾讯元宝的身影,腾讯上榜的应用是搜狗输入法和微信输入法。而元宝没有进年度累计下载量前30也就意味着,在七麦统计的各大主流应用商店端口内,字节豆包在2024年的累计下载量,至少是腾讯元宝的20倍。

在 AI 应用落地的 2024 年,腾讯和字节这两个社交媒体流量大户做AI to C几乎呈现出了完全相反的状态。这不仅仅体现在了豆包元宝的下载量差距上,也体现在了他们的C端产品矩阵形式上:腾讯在AI时代除了元宝再无有知名度的C端新应用,而字节则是全方位创造新的AI to C应用。

这也许跟他们的产品基因有关,一个擅长做产品,一个擅长利用自己的业务生态抓住机会,显然,现在的腾讯元宝等到了DeepSeek这个机会。

而在这种变局发生之后,字节腾讯AI业务的部分组织架构都进行了调整,结合此前《新立场》已分析过的阿里AI to C架构,至此,字节,腾讯,阿里对于未来一年AI to C的发力点已经逐渐清晰。

01、DeepSeek之前:腾讯字节是2024年国内做AI应用的两极

作为现下国内最大的两个社交媒体的母公司,腾讯和字节对于创造新的C端应用上的态度可以说是“冰与火”。

大模型时代之后,字节依然热衷于创造新应用的大厂,腾讯对于创造新应用生态则是保持了一贯的克制。

从目前跟AI to C相关的应用矩阵来看,字节主要有豆包、剪映、飞书、即梦、猫箱,星绘。其中,只有剪映和飞书是大模型时代前的应用。

去年有各种各样的 AI 应用流量统计口径,但如果单看移动端,字节的 AI 应用去年包揽了最大的流量入口。

根据七麦AI应用年度下载量Top 30 ,除了下半年才发布的“即梦”以外,以上字节应用都进入了七麦的年度榜单下载量前 30 ,并且前三中甚至有两个是字节系。即梦尽管没有上榜,但曾经也一度被视为对标OpenAI Sora的产品,在AI视频生成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字节的产品在AIGC全领域发力。反观腾讯,去年仅有搜狗输入法和微信输入法,不仅赛道一样,且都是大模型时代前就已发布的产品。并且近几年腾讯新的 C 端产品大部分都可视为微信的衍生组件,从公众号,小程序,企业微信,到视频号、微信小店、元宝皆是如此。

去年移动端下载量榜上有名的Chatbot分别是豆包、kimi、文小言、通义、智谱清言、讯飞星火、天工。其他大厂以及几个独角兽的Chatbot都在,元宝不仅没有上AI榜,去年chatbot这个细分赛道上也叫不上名字。

而在字节和腾讯的中间,则是有像百度阿里这样相对“折中”的状态。

百度的AI to C方面,文小言去年算得上跟字节豆包一样“努力”,广告业务占主导的字节百度去年都在争取投放出下一个Killer app,而百度文库和百度输入法则是像腾讯一样继续在原有产品生态上“小试牛刀”。

今年开始,《新立场》也已对阿里AI to C业务进行了多次梳理,其各大AI应用表现为:发展参差阶段不齐。阿里既有夸克钉钉这些大模型时代前就已占据市场的应用,积极和字节系的豆包飞书对打,并在去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通义app去年的发展则是跟腾讯元宝一样,显示出了迟疑。这种迟疑表面原因或许是一样的,腾讯阿里二者在除了AI to C以外的AI产业链上都有足够的底气。

具体来看,阿里在通义上迟疑的原因是通义在组织架构层面“被架空”,而腾讯又比阿里多了一个微信这样庞大的C端流量入口,元宝可能本身就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机会,某热点跟微信结合为元宝引流的机会。

但字节最大的优势C端流量却不能像腾讯的微信一样被重复利用。

抖音是公域,微信是私域。主打公域流量的产品主要的迭代层面是推荐算法,而产品组件形态一旦完成,每增删改变一个组件对于用户生态来说都算得上是“大动干戈”;主打私域流量的产品,内部组件组合方式可以无限发挥且不会影响整体的用户生态。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腾讯可以继续躺在微信的功劳簿上而字节不能再依靠抖音。

正如微信可以轻而易举将DeepSeek接入并允许其访问平台内的UGC数据一样,抖音会接入DeepSeek并允许其UGC数据吗?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可能性很低的事情。在这方面,字节像是吃了腾讯的一记闷亏。

加之字节不管从云业务层面还是模型层面都算不上有优势,腾讯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有足够的优势,是AI时代最接近六边形战士的那一个。

微信带来的如此惯性,也许就是腾讯在 AI to C层面敢于等待机会的主要原因。

02、DeepSeek之后:组织架构调整的不同考量

基于以上各个角色的优势分析,字节和腾讯在近期都做出了相应的组织架构调整。

在AI技术层不算有很大优势的字节,正在加大技术在内部的话语权:此前 1 月晚点的消息称,字节正式设立代号为“Seed Edge”的研究项目,核心目标是做比预训练和大模型迭代更长期、更基础的 AGI 前沿研究,Seed Edge 已拟定 5 大研究方向。

2 月 21 日,自媒体申小飞消息也透露,原谷歌DeepMind副总裁吴永辉加入字节,担任大模型团队Seed基础研究负责人后,字节大模型团队进行架构调整,多名原来向朱文佳汇报的算法和技术负责人转向吴永辉汇报。

加之 2024 年底浙商证券研报指出,继 2024 字节在 AI 上的投入 800 亿元接近BAT总和(1000亿元)后,2025年字节跳动的资本开支预算会提升至近1600亿人民币,主要用在AI算力采购和IDC基建方面。

而也许是眼见 DeepSeek 和微信一起带火了元宝,腾讯也迅速做出了整合AI to C产品的调整:根据《智能涌现》独家,近期腾讯将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等更多产品和应用,正式转入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这是继1月份腾讯元宝从TEG(技术工程事业群)转入CSIG之后的又一次调整。

不过, 由于字节腾讯是做AIto C的两个“极端”,其在相关组织架构上的探索反而没有“折中”的阿里来的深入。

在技术、模型与C端产品的关系上,此前《新立场》就已梳理,阿里已经进入了需要考虑“平衡技术、模型话语权和应用生态话语权”的层面。

阿里云主导的通义大模型在内部To C业务层面经历了 2024 “被架空”的一年之后,根据虎嗅消息,截至今年 2 月中旬,阿里大淘系各个业务板块已经被明确鼓励(或要求)与阿里云通义大模型团队深度沟通,并尽快给通义团队提出“需求”,以通过协作模式完成业务AI化转型。

在C端产品之间的关系上,阿里也先腾讯一步做出了整合。

阿里在 1 月至 2 月进行了相关架构梳理,将夸克通义C端以及天猫精灵合并由吴嘉统一管理。且引入了人工智能专家负责应用的基础模型/方案建设,提升模型结合应用上的端到端闭环能力。

这些触手正在遍及AI上下游的大厂,做AI to C时一定会面临的问题就是,新旧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模型与应用之间的关系梳理。

2025 年,腾讯字节能否像阿里一样及时找到此前在哪里产生了内耗、现在应该向哪里发力?在这些角色的生态优势都已明了的基础上,组织架构上的探索也许会成为决定今年各大厂AI to C应用发展进程的核心因素。

03、写在最后

当然,短暂的风头并不意味着取得了关键胜利,Grok3发布尚且能够让Grok将ChatGPT的排名打下来,但我们也不能断言Grok真的在用户心里超过了OpenAI。

目前各大主要 AI 应用的用户认知已被网友总结:“使用AI体会到了做老板的感觉,一个愚蠢但勤劳的豆包,一个有能力但不做事的DeepSeek,一个中等但不给情绪价值的Kimi,还有一个请不起的留子ChatGPT。”

不管这些总结偏负面还是正面,能让广大网友产生这种总结已经算是一种“胜利”。

而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百度和腾讯元宝正在抢占“满血版DeepSeek”的用户心智,最终谁能抢赢,或者说腾讯元宝以及其他AI应用接下来这一年将进一步发展出什么样的普遍用户心智,确实值得期待。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