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总裁唐骏离职,电池大厂润阳还在“重症监护”

IP属地 北京 编辑:冯璃月 蓝鲸财经 时间:2025-02-25 16:02:59

文|阿尔法工场

01 没有新位置

情人节当日,业内传出,润阳股份总经理唐骏已离职。

润阳股份对此表示,此为正常的人事变动。

其实唐骏离职,业内早有预料。

2024年9月,“白衣骑士”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悦达)对润阳股份增资10亿元,成为后者新的实控人。

控股权易主,润阳股份的管理层也随之经历了调整。

原董事长陶龙忠职务变更为总经理。润阳股份新董事长,则由悦达董事长张乃文兼任。

董事长“降格”为总经理,而原来担任总经理角色的唐骏,自然需要有新去处。

如今看来,唐骏未能在悦达入主后的管理架构中找到位置。

此时曝出“离职”传闻,距离唐骏入职润阳还不到一年。

据笔者了解,润阳上市无望、短期内公司经营状况难有重大起色,以及本人早有去意,是唐骏离职的主要原因。

此前有消息传出,唐骏将入职捷泰新能源。唐骏本人则称,目前处于休息状态。

笔者从光伏圈内人士了解到,唐骏“下一站”是一家规模不算大的组件回收企业,并非传闻中的捷泰。

02 开工是因为“领导来了”

在经历了润阳股份一年来种种惊涛骇浪之后,唐骏确实需要好好休息。

一年前,2024年3月,唐骏刚刚辞去亿晶光电(600537.SH)总经理和董事职务,摩拳擦掌,加入正准备IPO的润阳股份担任总裁。

唐骏曾被戏称是陶龙忠请来的“救兵”。

唐骏在光伏圈广有人脉。这或许是被彼时的董事长陶龙忠看中、并礼聘其“空降”润阳担任总裁的主要原因之一。

接近润阳股份的人士透露,唐骏入职润阳后,更换了一批之前润阳合作多年、但不肯接受垫款的供货商。而唐骏介绍的新供应商,许诺给予润阳相对宽松的账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润阳紧张的资金面。

然而,唐骏入职仅3个月,就有一波又一波的巨浪迎面打来。

先是6月,IPO批文失效,润阳上市之路就此终止。紧接着,因资金链继续紧张叠加海外政策不明朗,润阳的盐城、泰国基地陆续停产放假。

此外,天合光能(688599.SH)两度在美国向润阳股份及相关方提起诉讼,指控其两项TOPCon技术专利侵权。

又过了两个月,润阳的资金链还是令人担忧。业内传出,处在“三角债风暴”中心的润阳股份,未结供应商款项超过了150亿元,恐有“挤兑”风险。

彼时,润阳多个基地频繁停工又开工。据前述接近润阳的人士称,订单太少是主因。

换句话说,停工才是常态,开工是因为“领导来了”,需要维护一下“面子”。

烦忧缠身之际,业内又传出,唐骏之子在润阳股份某竞争对手的公司任职。甚至有说法,唐骏已萌生去意,正在为下一个工作铺路。

公司陷入困境,身为总裁,唐骏自然难辞其咎。但哪怕是能征善战的光伏老兵,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力挽狂澜。

危急时刻,由盐城市牵头,为润阳想办法纾困。盐城市国资委旗下的悦达挺身而出,不仅给钱,还给订单。

业内人士透露,前述提到的10亿元,即是考虑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和维持润阳正常运营开支。

03 出路何方?

润阳曾是TOP 5的电池片代工企业之一。虽然目前没有被踢出供应商的“圈子”,但2024年全球前5大电池片供应商排名中,除了第一名通威股份,第2到第5名均发生显著变化,润阳已不在其中。

如果不是地方政府因为种种利益考虑搬来“救兵”,即便如润阳这个体量与行业地位的光伏企业,也可能会在本轮下行周期中轰然倒塌。

目前,润阳最大的困境还是订单太少,且不可持续。

依靠悦达组件业务上的帮扶,以及东南亚工厂的那一点点订单,还不足以让润阳离开“ICU”。

当各家产能高速扩张,供需进一步失衡。价格战持续升级,引发的蝴蝶效应又进一步加重润阳的困局。

电池片产能过剩是普遍现象,客户完全可以找到性价比更高的电池片厂。润阳老客户如隆基(601012.SH)、晶科(688223.SH)早已牵手新人。

况且,即便润阳产能充裕,各家大厂也难以放心交给润阳订单,以避免订单生产和交付出现问题。

内外交困之下,今年1月8日,时任润阳股份总裁的唐骏,针对供需失配提出了两个想法:

一方面,唐骏认为应秉持公正之心,综合考虑头部与二三线企业的差异、国内外政策变动等因素。

另一方面,唐骏建议监管应鼓励拥有较大产能的企业通过并购等途径,对面临限制且蕴含先进技术的产能进行合理补偿,确保其价值得以延续。

话里话外,无不在暗示润阳的出路。

但唐骏设计的剧本,并没有成功在润阳身上演出。

今年2月14日,通威股份决定终止向润阳股份意向性增资。此前轰动业界的并购案,以通威、润阳“分手”告终。

不过,润阳再“不济”,也是拥有高效电池产能63GW、组件产能13GW,以及十万吨以上硅料产能的光伏重点公司。

放眼光伏业内,已没有哪家巨头有足够的现金流,或敢于加杠杆吃下这个体量的润阳。

现如今,也只有地方国资愿意伸手托举,用更长的时间找到化解润阳债务风险的方法。

笔者认为,以润阳这样利用高杠杆、全产业链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本身就极容易走向“中道崩殂”。

润阳能否脱离“重症监护”,关键还是要先收缩战线、抓住技术迭代的机会。比如,先能傍上大厂的“大腿”,找到订单,重整旗鼓再徐图之。

否则,看不到尽头的“现金流亏损”,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国资也消耗不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