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亮出股、债、贷三重手术刀,刀刃对准民企融资的三大“血栓点”!
作者 | 高岩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片热带雨林,民营企业就像那些生命力旺盛的灌木丛——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此前,金融机构总是对央企、国企格外看重,但是,蛇年伊始,民营企业也即将迎来央妈的金融“政策大礼包”。
01
政策工具箱升级:
股、债、贷三路疏通,给民企递上“金融梯子”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出的信息让民营企业家们的朋友圈炸开了锅。不同于过去“撒胡椒面式”的金融普惠政策,这次央行直接亮出股、债、贷三重手术刀,刀刃对准民企融资的三大“血栓点”。
第一刀“开闸放水”,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托底市场流动性,同时启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这类“定向灌溉”工具——既给资本市场吃定心丸,又让金融机构有底气给民企放贷。
第二刀“架桥铺路”,支持民企发行科创债、绿色债等创新工具,并强化风险分担机制。过去民企发债常被信用评级“卡脖子”,如今政策明确要为债券增信,相当于给市场打了“强心针”。
第三刀“填平鸿沟”,通过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把散落在税务、供应链、水电缴费中的信用碎片拼成完整画像。安徽一家机械厂老板感慨:“以前银行总说看不懂我们小厂子的流水,现在数据一拉,终于不用抱着房产证求贷款了。”
图源:罐头图库
而“央妈”给出的政策大礼包也被视为是2月17日民营企业重磅座谈会之后,中国人民银行扎实推进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
2月17日,民营企业重磅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85后”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90后”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等企业家出席了座谈会。会上,总书记作出部署,“要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而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在党委会议上强调:“要落实落细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各项举措”。
具体来看,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加大首贷、信贷支持力度等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通过支持民营企业注册发行科创票据、科创债券等、建设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高收益债券专属平台等畅通民营企业债权融资渠道;通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首办户”拓展行动、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资本项目数字化服务等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特别提到“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产业链上民营企业便利融资。这相当于把一些大企业变成“信用中转站”——中小民营企业可凭借供应链或经销商身份以及过往交易数据,获得银行融资,缓解资金压力,这种模式可能会颠覆传统融资逻辑。
02
专家把脉:
政策“药方”开得好,“药效”还要看执行
面对央行表态即将给民营企业的这份诚意满满的“政策大礼包”,经济学家们认为,这一政策大礼包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后续的配套细化政策的出台和落实。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点赞之余也给出了建议。他指出,当前金融政策通过总量与结构性措施双管齐下支持民营经济,例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施定向降准,并创设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专项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民营企业。
不过,他同时建议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完善风险定价机制,通过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为民营经济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支持,从而真正打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图源:罐头图库
考虑到民营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认为,未来金融机构应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比如金融机构可以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产品,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另外,还要加快发展创业板、科创板等,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对金融机构来说,可通过股权融资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为企业提供上市辅导、债券发行等服务。
央行的政策工具箱仍在进化,但核心逻辑始终清晰:让金融资源像血液般自然流向经济体的每个细胞,特别是承担了GDP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
央妈表态要发融资“政策大礼包”,民营企业能否把握机会大展拳脚?新年里,民营企业小伙伴有没有计划尝试借助金融手段发展壮大?欢迎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