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薛蕾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今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爆发出的创新热潮令世界瞩目,多个现象级IP火爆出圈。为此,记者结合四川科技产业特色,以“创新驱动与政策赋能”为主线,独家专访了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冯振宇、成都潜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洪宇、成都万木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程锦,倾听来自科技一线的民营企业家是如何在创新与发展之间把握契机,并站上科技发展的风口前沿的。
冯振宇
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
公司产品:“天行者”人形机器人
所属行业:智能机器人
记者:在四川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您如何定义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如何协同驱动企业突破?
冯振宇:新时代川商精神应具有“三链思维”,简单点说就是敢啃硬骨头、会算明白账、能把技术变成真金白银。
比如我们研发人形机器人,是自己从头写代码,具身科技的运动控制算法为100%自研,创新性将落足点与轨迹结合,使机器人步态更稳更准。该成果一方面重构了技术要素打破依赖开源算法框架的路径,实现核心控制模块的完全自主化。另一方面,对后期“天行者”的落地应用场景、实际生产效率等进行改善,减少冗余动作。具身科技的“天行者”,也正是新质生产力“以创新定义需求,以技术重塑产业”的典型实践。
记者:若考虑上市,您更倾向于选择北交所、科创板还是港股?如何看待四川本土资本市场对民企创新的支持力度?
冯振宇:相比之下,更倾向于科创板上市,因为这里对硬科技企业的估值逻辑更加适配。我们也高度认可四川本土资本市场对民企创新的支持力度。四川省2024年推出的《关于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大对“硬科技”企业的政策倾斜,为像具身科技这类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撑。同时也建议进一步将容亏率与创新阶段挂钩。
记者:未来五年,您希望企业成为行业内的何种标杆角色?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哪些生态支持?
冯振宇:首先,具身科技将发挥“主机厂”定位,深度整合川内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着力向海外布局;同时,也希望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在智能感知、控制算法等领域的科研实力,致力于将成都打造成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参与构建具有全球话语权的中国西部科创体系。
为实现这一愿景,我们正推进三大战略工程。第一是筹建国家机器人测评中心(成都)总部,建立覆盖本体性能、伦理安全、场景适配的国际级评测标准体系;第二是基于开源战略构建人形机器人开放协作生态;第三是联合高校实验室及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形成创新联合体,聚焦柔性关节、多模态感知、情感计算等核心技术攻关,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护城河。
当前,我们已与天府绛溪实验室、鼎桥通信共同建成四川机器人大脑创新中心,推动成都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生态构建”四位一体的创新范式,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西部示范样本。
陈洪宇
成都潜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公司产品:行者AI
所属行业:文娱AI
记者:在您看来,好企业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陈洪宇:在我看来,一家好企业需具备三方面的关键要素。一是要有解决行业问题、推动行业发展的能力,这不仅可以体现企业价值,也有利于营造良好行业生态;二是实现盈利,这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盈利才能保障运营,投入更多资源实现长远发展;三是勇于创新,不管是商业模式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是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企业需要积极释放市场需求,利用新模式、新技术解决问题,推动新技术产品诞生,在创新中不断前进。
记者:您所在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近年有何变化?能否分享一些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技术成果?相关成果是如何体现“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陈洪宇:这些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在逐年增加,并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成果。比如针对数字文娱行业面临的高门槛、高成本、低成功率及内容安全不可控等问题,行者AI就通过融合多模态神经网络表征学习、场景风格自适应算法、模型内容安全及行为安全自省技术,构建了数字文娱垂类大模型。该模型融合语言、听觉、视觉等多模态内容,支持快速生产制作,在保障训练与推理安全的前提下,以自动化、智能化方式生成高质量艺术作品,助力行业降本增效,提升多模态内容品质,推动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建设。
记者:中央座谈会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您认为这会对四川民营企业带来哪些机遇?
陈洪宇:我认为这对四川民营企业来说意味着三方面机遇。一是紧跟政策红利,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四川优势领域,民营企业可参与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例如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平台联合研发,将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二是拓展新兴赛道,如低空经济、新能源等前沿产业,政府已布局专项支持政策,民企可以借势切入;三是优化自身能力,通过提升人才质量、管理效率等“软实力”来增强竞争力,例如文旅、消费领域企业可结合四川特色资源打造差异化服务。
四川是一个特殊的省份,在国家战略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政策引领下,民营企业应该找准自己的优势领域,并且努力学习发展走在前面的行业、领域,先赶上去,再超过他。
程锦
成都万木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公司产品:数智医生、数智医嘱
所属行业:医疗AI
记者: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出发,四川民营企业在产业升级、技术转型过程中会迎来哪些契机?四川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挖掘并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
程锦:相较于其他市场经营主体,民营企业具备更强的市场敏锐度,能够更精准地捕捉市场需求,响应速度更快,灵活性更高,这是民营企业的一大优势。此次中央座谈会无疑吹响了冲锋号,一方面,希望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和巩固对市场的敏锐度,抓住真正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要鼓励民营企业更加大胆、快速地投入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不仅包括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还应加强与高校的横向合作,进行技术攻关,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关于四川在落地方面的优势,则包含科研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厚底蕴,这是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轮科技浪潮和新发展周期中,四川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推动高校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双向合作。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将更好地激活四川的企业和技术土壤,使其能够更好迎接这一波发展机遇。
记者:过去几年,您所在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占比有怎样的动态调整?有没有相关技术成果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相关成果在“新质生产力”特征方面表现如何?
程锦: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即2021年至2022年,我们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然而自2022年起,我们显著加大了研发力度。这一决策基于两个核心原因:一是我们识别出了一些关键产品领域,亟需技术攻关和突破;二是这一投入节奏恰好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浪潮相契合,体现了我们对技术趋势的精准把握和战略布局。
在技术成果方面,我们的重点集中在“数字医生”和“数字医嘱”两个领域,尤其是“数字医嘱”。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不仅是技术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其实际生产力价值。在“数字医嘱”场景中,我们深入挖掘并解决行业的痛点,结合大模型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将创新成果落地到具体的医患应用场景中。例如,我们引入了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并借助端侧模型的研发,致力于实现软硬件的深度融合。
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专注于场景化应用和数据驱动;同时,通过构建生态体系,持续巩固我们的商业竞争力和技术优势。为此,我们提出了“专注场景、专注数据、生态驱动”的口号,旨在通过场景化创新、数据赋能和生态协同,推动技术与商业价值的深度融合。这一战略方向不仅是我们当前的重点,也是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
记者: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您认为企业家精神在理念、行动层面有哪些新的诠释?
程锦: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家精神及其群体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将其比作一个三角形结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创业者的崛起,同时也迎来了科学家的新突破,但在创业者与科学家之间,还需要涌现出一批企业家,他们不仅要承担起价值引领和组织管理的传统角色,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关注技术趋势。
新时代的企业家,除了具备传统管理基本功并履行社会责任外,还需要驾驭新技术浪潮的能力,以将创新与商业价值、社会责任更好地融合。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的关键“节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合理分配有限资源,以驱动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仅是理想化的追求,更是对资源有效利用的务实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