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被许多人认为是 AI 眼镜的爆发元年。但真正让大众感知到这场变革的,并不是因为行业预测或者科技巨头的投入,而是因为一款产品的火爆乃至破圈。
2 月 18 日,杭州市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Rokid 创始人兼 CEO Misa(祝铭明)戴着一副 AR+AI 眼镜站在演讲台上。他没有低头看讲稿,也没有使用传统的提词器,而是借助 Rokid Glasses 提供的 AR 提词功能,完成了一场脱稿演讲:
「我的发言稿就在眼镜里,翻页通过手上的戒指完成。」
Rokid 创始人&CEO 祝铭明
很快,这场不寻常的演讲就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引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大量主流媒体的报道,「演讲稿在眼镜里动动戒指就翻页」的话题也火速登上微博热搜 TOP10。
可以说,Misa 佩戴的 Rokid Glasses 不仅再度成为了市场焦点,也让 AI 眼镜实现了更大程度地破圈,进入更大范围的公众视野。这场演讲也让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 AR+AI 眼镜已经能做到如此无感和实用,更像一副普通眼镜,可以无缝融入演讲、办公、学习等日常场景:
成为提升工作效率、改变信息交互方式的工具。
就在 Rokid Glasses 带来的认知冲击尚未退去时,2 月 22 日晚,Rokid 与蓝思科技放出重磅消息——双方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将在整机制造、光学模组、材料技术、资本投资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左: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
这次合作被普遍认为是 AI 眼镜产业链整合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意味着 Rokid Glasses 具备了大规模量产的可能。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次合作,能否突破 AI 眼镜的产业瓶颈,实现真正的爆发?
百镜大战前夜,AI 眼镜提前「破圈」
如果说,这场让 Rokid Glasses 破圈的演讲带来了某种启示,那就是——AI 眼镜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正在成为一种真正能被广泛应用的「生产力工具」。
在大众印象中,演讲者通常有两种方式记住自己的发言,要么是背诵,要么是低头看讲稿。但 Misa 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把演讲稿放入眼镜,让信息直接「悬浮」在视野中,与观众的眼神交流,也无需低头查看:
既自然,又高效。
这种顺滑的交互体验,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演讲者可以更自然地表达想法,不会因为看稿显得生硬,直播中也不再需要复杂的提词设备,随时随地就能让信息直接浮现在眼前。
Rokid Glasses 的提词器演示
更关键的是,佩戴 Rokid Glasses 不会显得突兀。相比于 Google Glass 早年因「社交不适感」引发的争议,Rokid 与 BOLON 联手打造的外观设计,让 Rokid Glasses 更像一副普通眼镜,佩戴者不会被异样的目光审视,这恰恰也是 AI 眼镜破圈的基础。
另一个基础则是佩戴的日常化。Rokid Glasses 仅重 49g,这让它成为目前市面上最轻的 AR+AI 眼镜之一,同时这个重量,也已经非常接近普通光学眼镜,让 AR+AI 眼镜真正具备了长时间佩戴的可能。
但在 AI 眼镜这个赛道里,Rokid Glasses 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还在于它真正做到了 AI 与 AR 的结合,而不是简单地在眼镜上放一个 AI 助手。
事实上,目前大部分 AI 眼镜更多还是停留在「语音交互」的阶段。相比之下,Rokid Glasses 是 AI 与 AR 眼镜的结合体,不仅仅是 AI 语音交互工具,而是能直接在镜片上显示信息。
简单来说,Rokid Glasses 不仅能「听」,更能「看」。
通过结合 AI 语音和视觉增强,Rokid Glasses 可以实现更强的交互能力,在通义千问等多模态大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基于现实世界的 AI 识物与问答。家长也能透过 Rokid Glasses 看到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辅导孩子解决难题。
更直观的是,佩戴 Rokid Glasses 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我们不仅能在耳边听到 AI 的翻译,还能看到翻译文本。
而这种视觉+听觉的交互体验,更符合人类天生的认知习惯,缺少一环都会造成体验上的障碍和缺失:如果只有翻译文本,就缺少了交互的自然;如果只有翻译语音,先不论嘈杂环境的影响,语音播报的效率也天然低下。
这也是 Rokid Glasses 真正有别于其他 AI 眼镜的关键之处——不仅是一副能听的眼镜,而是一副能看、能理解,并能增强现实的 AR+AI 眼镜。相比之下,大洋彼岸的 meta 还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才会发布支持显示的同类产品。
AR+AI 眼镜迈入规模化,Rokid 先行一步
公允地讲,尽管 Rokid Glasses 让 AI 眼镜真正进入了大众视野,并且带来成熟的概念和产品形态,但量产能力、供应链体系远未成熟。而这,也是 Rokid 与蓝思科技达成深度战略合作的关键所在。
对于 Rokid 而言,这次合作最直接的意义,就是突破 AR+AI 眼镜的量产难题,加速 Rokid Glasses 的规模化交付。
Rokid Glasses 采用自研的衍射光波导光学显示技术,实现了更轻薄的光学模组,但其制造工艺复杂。作为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蓝思科技长期在光波导材料、微纳结构加工等领域深耕,具备完整的光学模组 + 组装制造能力,完成过多代智能眼镜核心组件研发。
但这次的合作,更是一次 AI 眼镜供应链的深度整合。
根据战略合作约定,蓝思科技将为 Rokid AI 眼镜全系产品,提供从镜架、镜片、功能模组到全自动组装的全链条覆盖。通过这种垂直整合,Rokid 与蓝思科技能够做到将从 AI 眼镜的光学模组到整机制造都在同一体系内完成,大幅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智能手机行业过去的发展也证明,供应链整合往往是推动行业规模化爆发的关键一步。AI 眼镜行业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而 Rokid 率先迈出了这一步。
硬币的另一面,规模化的交付能力也是 AI 眼镜市场爆发的前提条件之一。
AI 眼镜目前仍然还是小众市场,主要是因为成本高昂、产品体验尚未成熟、供应链未能大规模配套。但通过这次与蓝思科技的深度战略合作解决量产瓶颈,Rokid Glasses 将可能成为首批具备大规模交付能力的 AR+AI 眼镜,这会引发行业的连锁反应。
说到底,从消费者的角度就很容易意识到这一点。供货稳定、好价格、好产品,始终是普通用户购买产品的三大关键基础,对应到 AI 眼镜厂商就是:量产交付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产品与技术能力。
Rokid Glasses 已经比较全面展示了 Rokid 在产品与技术能力上的优势,而 Rokid 与蓝思科技的产业整合,则让我们看到了 AI 眼镜行业迎接市场爆发的能力,这不仅影响 Rokid 自身,也将对整个行业的供应链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AI 眼镜的爆发,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Rokid 为此努力了整整 10 年,我们认为 AR 才是 AI 的最佳载体!」Misa 在 Rokid Glasses 发布会上就说,「感知、理解、交互、展现,这些都将成为整个未来 AR 和 AI 世界核心的东西。我们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并且重新组织信息的展现和交互方式,没有比 AR 更好的一个方案。」
在我来看,AI 眼镜真正的价值,正是通过 AI(感知和理解)与 AR(交互和展现)的结合,让信息流动的方式更加自然、立体,而不是局限于单一感官的输入输出。这也是为什么 AI 眼镜的最终形态,一定会是 AR+AI 的结合。
而从 Rokid Glasses 的破圈、与蓝思科技的深度战略合作来看,AI 眼镜的爆发期可能比想象中来得更快。随着 Rokid Glasses 这样的 AR+AI 眼镜即将开始进入大规模量产,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和生产成本将会迅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