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供应链第一股”8.82亿合同纠纷缠身,资金紧张的怡亚通再添新愁

IP属地 北京 编辑:唐云泽 钛媒体APP 时间:2025-02-24 17:34:08

(图片系AI生成)

2月23日晚间,怡亚通(002183.SZ)发布重大诉讼公告称,其与子公司汕尾怡亚通供应链有限公司(下称“汕尾怡亚通”)因合同纠纷被汕尾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汕尾投控”)起诉,涉案金额达8.82亿元。

根据公告,该起案件与怡亚通和汕尾投控联合运营的海砂项目密切相关。原告汕尾投控认为怡亚通未按协议约定履行责任而诉至法院,对此说法怡亚通辩称“案件在合同效力、海砂储量及应负责任等各方面均存在重大争议”。值得注意的是,汕尾怡亚通其实去年底经过股权变更,控股股东已不再是怡亚通。如果败诉,对资金紧张的怡亚通是雪上加霜,受此影响怡亚通股价在2月24日开盘低开5.68%,收盘下跌3.58%,报收4.59元。

被指未按协议履行责任

根据公告,2022年11月2日,怡亚通与汕尾投控就联合运营海砂项目初步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签订了《JH21-08区块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和采矿权出让合同》,约定由汕尾投控参加海砂项目的投标和投资,并由怡亚通在汕尾成立子公司汕尾怡亚通负责现场施工管理。

之后怡亚通、汕尾怡亚通以及汕尾投控又相继签订了《汕尾管辖海域 JH22-03 区块JH21-08 区块海砂矿产资源项目预购砂协议》以及《汕尾管辖海域 JH21-08 区块海砂矿产资源项目购砂协议》,前者约定了怡亚通应按照双方议定价格定期、定量、定额向汕尾投控支付海砂购砂款,后者约定汕尾怡亚通分20期向汕尾投控支付货款共计28.03亿元。

2023年6月28日,怡亚通与汕尾投控合作的海砂项目正式开采。

彼时,该项目颇受怡亚通重视,公司方面称其是基建原材料上的重要布局,是升级产业链、整合基建源头资源、聚焦最优价值链的重要举措,为怡亚通构建全链条大基建产业生态布局开拓了新局面。

次年4月2日,怡亚通、汕尾投控与汕尾怡亚通又签订了《购砂协议之补充协议》,约定变更项目总价为暂行按照汕尾投控持有该海砂项目保本价格,即24.88亿元分期进行支付,怡亚通向汕尾怡亚通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再由汕尾怡亚通将商业承兑汇票转背书给汕尾投控,且怡亚通应开具7800万元金额的商票作为履约保证金。

然而,仅过了两年,三方的合作就出现了波折。汕尾投控认为汕尾怡亚通、怡亚通未按协议履行责任,要求两家公司共同支付逾期未付款项7.74亿元和《购砂协议》项下的违约金合计2597.19万元,以及《购砂协议之补充协议》项下的违约金(暂计至1月24日违约金为399.72万元,请求判令怡亚通向其支付7800万元履约保证金以及判令怡亚通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不过,上述仅为原告主张的理由。怡亚通方面则认为,“案件在合同效力、海砂储量及应负责任等各方面均存在重大争议,公司将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通过收集各方证据予以应诉,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来捍卫公司的合法权益。”

怡亚通是否如原告所说未履行合约?合同纠纷背后是否另有隐情?对此试图致电怡亚通方面,但截至发稿未取得联系。

涉案子公司去年底完成股权转让

目前该案件尚未开庭审理,不过市场已不乏“双方均背靠国资,大概率和解”的猜测。除此之外,市场还普遍认为怡亚通即使败诉也可能只需承担部分责任。

原因在于涉案子公司汕尾怡亚通在去年底就脱离了上市公司控制。天眼查显示,2024年12月29日,怡亚通将所持汕尾怡亚通的大部分股份转让给深圳市千城盛科技有限公司后,其持股比例由99.5%降至5%。

(截图至天眼查)

这一变动或对合同责任承担主体的认定,尤其是汕尾怡亚通是否具备独立履约能力,或怡亚通是否需承担连带责任等产生影响,这一点无疑会成为案件后续走向的焦点。

需注意的是,怡亚通资产负债率长期处于高位成为另一外界关注的重点。注意到,截至2024年9月末,怡亚通的资产负债率为79.97%,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超过90%,公司账面上的短期借款余额高达207.57亿元,占总负债的比例超过50%,利息负担较重。

同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1.89亿元,同比下降37.05%,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105.57亿元。

这背后折射的是怡亚通近年来疯狂拓展业务版图,却增收不增利的尴尬现状。

近几年,从白酒到科技赛道的AI算力、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怡亚通几乎没错过任何风口。但高投入尚未给公司带来高效益,2021—2023年,怡亚通净利润逐年骤降,分别为5.06亿元、2.56亿元、1.41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怡亚通录得营收584.41亿元,同比下降14.41%;归母净利润6126.98万元,同比下降47.12%,逼近“腰斩”。

从公司现状来看,若法院判决怡亚通支付超8亿元违约金,不仅会对公司利润产生重大冲击,加剧公司资金流动压力,未来大概率还将影响公司信誉。

(本文首发,作者|杨欢)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