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枢纽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 | 交通战略研究

IP属地 北京 编辑:顾雨柔 大河财立方 时间:2025-02-24 17:00:11

作者:张菁菁,曹艺林,郭文奇,河南省中工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洪曣,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编辑:张菁菁 | 校核:刘文丰 | 审核:龙志刚

枢纽经济是新发展阶段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科学量化区域枢纽经济发展水平,在分析枢纽经济发展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运输网络、枢纽建设、物流体系、枢纽偏好型产业和枢纽要素5个维度,筛选出37项覆盖全面、可量化、可比较的指标,构建了枢纽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应用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枢纽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为量化和有针对性地提升各省枢纽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01.枢纽经济研究现状

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区域间交通网络差距不断缩小,依靠交通枢纽整合集聚资源要素、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目前,国内对枢纽经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探讨枢纽经济的内涵特征、作用机理、演进机制等,对枢纽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吴文化等从基础支撑、环境营造、规模效应、成本效益四个方面构建了枢纽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较为全面,但指标数据大部分无法获取或难以量化,实际操作性不强,直接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的枢纽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存在一定困难。2021年浙江省金华市政府发布了金华市枢纽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枢纽型交通体系、枢纽型物流体系和枢纽型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情况三个维度评价枢纽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数据容易获取、可操作性强,但由于该指标作为考核标准,只考核与枢纽经济发展目标直接相关的指标,省去了部分枢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指标和间接影响指标,对于评价区域枢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略失全面。

02.枢纽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分析

基于现有枢纽经济的研究成果,发展枢纽经济主要是依托机场、港口、铁路站、公路站等枢纽基础设施及运输集疏网络,形成临空偏好型、港口偏好型、高铁偏好型和陆港偏好型产业集群,并以交通枢纽作为组织协调中枢,借助现代物流体系及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对资源要素进行高效集聚、整合、转化、扩散等,促进城市、都市圈及城市群经济发展。

枢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从高起点谋划枢纽建设布局,制定实施配套政策,培育枢纽要素集聚能力,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把枢纽打造成为供应链、产业链、信息链等的协调中心以及畅通经济循环和资源要素流转的物理引擎,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畅通经济循环,把枢纽地区打造为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新区,形成枢纽导向的经济增长极,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因此,区域枢纽经济发展水平可从区域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情况、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枢纽经济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水平、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枢纽经济发展基础环境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03.枢纽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选取原则

将评价区域枢纽经济发展水平的五个方面作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在进行具体指标筛选时,秉承的原则一是选择的指标需要可量化、可获得且具有比较意义;二是各指标要能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反映整个系统的水平和特征,避免信息重复与理解误差。最终确保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并涵盖枢纽经济领域的所有方面,并且可量化。

3.2 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选择

(1)运输网络指标。反映该地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情况,从公路、铁路、水运及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四个维度进行衡量,具体指标有公路网密度、高速公路网密度、铁路网密度、高速铁路(含城际)网密度、高等级内河航道里程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里程。

(2)枢纽建设指标。反映该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枢纽经济发展规划情况,主要从枢纽规划、枢纽能级和枢纽体量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枢纽规划体现该地区枢纽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和后劲潜力,枢纽能级体现该地区枢纽经济发展的实体枢纽载体能级,枢纽体量体现该地区枢纽经济发展的实体枢纽实际运输能力。枢纽建设指标为本文结合既有研究和实际工作新提出的一级指标体系,其中具体指标和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3)物流体系指标。反映该地区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水平,从物流效益、物流体量和物流收入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物流效益具体指标有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物流体量具体指标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数、邮政业务总量、快递业务总量;物流收入具体指标有邮政业务收入、快递业务收入。

(4)枢纽偏好型产业指标。反映该地区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情况,从枢纽偏好型产业生产总值、枢纽偏好型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枢纽偏好型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枢纽偏好型产业利润、枢纽偏好型产业营业收入、枢纽偏好型产业营业成本六个维度进行衡量。我国目前枢纽偏好型产业主要有临空偏好型产业、港口偏好型产业、高铁偏好型产业和陆港偏好型产业,某地区的枢纽偏好型产业指标数据为该地区既有枢纽经济类型下相关产业指标数据的代数和。

(5)枢纽要素指标。反映该地区枢纽经济发展基础环境指标,从贸易投资、经济人口、消费水平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贸易投资具体指标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外贸进出口总额;经济人口具体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常住人口;消费水平具体指标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收入比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2.2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枢纽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图1 枢纽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04.枢纽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选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为研究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交通运输部官网、各省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局官网、各省人民政府官网、各省交通运输厅官网和数字地图。

由于各指标单位和数量级不同,无法直接进行计算和对比,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指标转化为标准值,消除不同评价指标间差异,计算方法如公式(1)。

其中:Xi为第i个指标预处理后的标准值;xi为某指标原始值,xmax和xmin分别为该指标的最大原始值和最小原始值。

4.2 指标权重确定

为降低主观人为因素和多指标信息重叠等因素的不良影响,选取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如公式(2)(3)(4)。

其中:ej为评价指标的熵值,ej值越小,说明评价指标间的差异程度越大,其中包含的信息也越大,相对应的权重也就越大。m和n分别为样本数和指标数。xij为对原始数据通过正向极差标准化处理得到的第i个样本、j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Wj为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4.3 评价体系测算

结合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采用加权法计算该地区枢纽经济评价指标得分,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枢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具体计算如公式(5)(6)。

其中:F为地区枢纽经济评价指标得分,Fi为一级评价指标体系得分,αi为三级评价指标的权重;xi为枢纽经济三级评价指标的数据标准化值。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枢纽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枢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排名居全国前4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均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省份如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等排名相对靠后,枢纽经济发展“东高西低”现象明显。

05.结语

基于现有研究,在枢纽经济的内涵和特征中找出枢纽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一套反映并涵盖枢纽经济发展各方面、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同时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具体数据为算例,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应用。下一步,可根据指标体系测算结果,结合各省地域特征、区位、发展条件和综合实力,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提出各省发展枢纽经济的重点方向和策略,为量化并提升各省枢纽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